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60年就业难题的破解之道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10-14 11:52:00

  摘要:人口多自然资源少使得就业成为中国的头等大事。什么时候解决了就业,什么时候社会就稳定、经济就发展。建国前30年的计划经济始终无法解决就业难题。在改革开放以后,正是市场机制-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模式才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只要政策放宽,给中小企业公平的机会,给底层草根真实的实惠,民间自有活力,社会亦能长治久安。

  一、人口多自然资源少,是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谈中小企业的由来首先要从中国的国情谈起。中国国情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人口多。十几亿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22%。相反,中国的自然资源呢?又都很贫乏。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耕地只占世界的七分之一,主要矿产资源也大都类似。人口多自然资源少,这就意味着就业是个很大问题。

  解决就业问题是中国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什么时候能解决这个问题,什么时候社会就稳定、经济就发展;什么时候在这个问题上犯错,那社会形势就会变得严峻。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大量人口的就业问题没法解决。从建国初到1956年,农民可以自由进城,仅1954~1956年全国就有7700万人进城。但农民进城后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本来城里人就业就很难解决,再来这么多农民该如何是好?所以从1956年12月至1957年底,中央政府连发九个限制农民进城的文件,出台了严厉的措施,在城市设置收容所,集中遣返进城农民。之后,国家又采用各种苛刻条件、法律手段将农民的居住、生产、生活空间固定化,将就业问题放在落后的农村。

  城里情况其实也不容乐观。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山下乡”就被写进了中共中央确定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提出了“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生的青年,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加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的伟大事业”。其实(当然)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很多年青人的就业无法解决。在1955年8月11日,《人民日报》的社论《必须做好动员组织中小学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作》中指出:“当年暑假全国将有57万余名初中毕业生和236万高小毕业生不能升学,都要求解决就业或学习问题。然而,国家目前还没有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满足这种愿望……”。自1955年12月毛泽东发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始,截至1980年年底,25年(来,)中国先后有1700多万名城镇知青到国营农场、边远农村插队、支边。追根溯源,知青上山下乡,不过是当时党中央根据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提出来的一项战略决策。由此可见,就业问题难解决,始终贯穿着建国前30年的整个计划经济时代。

  二、改革开放时代的就业模式:市场机制—民营经济—中小企业

  解决就业难题的思路是什么时候转变的呢?这是在改革开放后开始的。我把改革开放解决就业难题的模式总结为这么几个关键词:市场机制-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从人民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开始起步,积极发展民营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以中小企业吸纳大量劳动力,形成一种价廉物美的竞争理念。通过这么一个模式,每个人的力量、每一双手、每个脑袋都可以发挥作用。市场机制实际上增加了人的自主性和自信心,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单位,干什么自己作主,风险自己承担,收益自己享用。人们要想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就有了奋斗的途径。这不像以前计划经济时代,改变个人命运的可能微乎其微。再强调一下,正是通过市场机制的协调,能够不断地把每一个人分配到不同的岗位上,并通过不断的自我选择,形成了一个最优的结构。这个最优结构不是通过国家分配和政府计划实现的。

  甚至可以说,这30年来的很多成就都是以“成功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散发开来的。随着每一个中国人加入到市场经济中,短时间内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中国市场”,一方面创造财富,一方面形成消费,二者互为因果,积极创造了近30年以来的巨大成就和变迁。事实证明,我们什么时候坚持以安排就业为主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那么什么时候就成功,什么时候就顺利。

来源:人民网   作者:陈乃醒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