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黏合剂”是一种形象性、比喻性的说法,意指能把社会不同部分连接起来、团结起来的东西。用社会学的术语说,就是社会整合机制、社会团结方式。社会“黏合剂”问题的实质是,探索公平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机制。这正是我们社会建设要达到的目标。所谓“社会建设”,不是别的,从正向来看,就是要在社会领域或社会发展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并相应的形成各种能够良性调节社会关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从逆向说,就是根据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表现、新特点和新趋势,创造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机制、新实体和新主体,通过这样的新机制、新实体和新主体,更好地弥合分歧,化解矛盾,控制冲突,降低风险,增加安全,增进团结,改善民生。
社会“黏合剂”要真正有效地起作用,与健康的社会心态分不开。如果整个社会心态太过激,充满了“愤青”情绪,那么任何社会“黏合剂”都会被认为“太保守”而遭到拒斥。同样,如果整个社会心态过于冷漠,事事于己无关而高高挂起,那么任何社会“黏合剂”都会被认为是多事之举,而被弃之不理。在我看来,只有建设性的反思心态,才能促进社会“黏合剂”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所谓“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是指我们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研究要有这样一种精神或态度,即通过反思批判这样一种理性思维活动,实事求是地肯定该肯定的东西,否定该否定的东西,并根据这种分析提出积极的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方案,以增促社会进步,减少社会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