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深刻认识他们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有利于这一任务的深入开展。在理论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科学揭示出理论必须联系实际,理论必须联系时代,理论必须联系群众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属性和要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在中国的科学总结,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在实践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必然要求,也是引领中国社会进步和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根本前提。
一、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时代、理论联系群众马克思主义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出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抽象的、脱离具体时空的、凝固化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延经百年,与时俱进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也认为,自己的理论学说决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和“纯粹思辨的观念”,而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总结,是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一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因此,理论必须走出书斋,走进生活,走进时代,走进群众,也就是说理论必须联系实际,理论必须联系时代,理论必须联系群众,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理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理论联系时代,就是马克思主义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之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理论联系群众,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象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和要求。
二、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自从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期间有因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存在的教条式理解而遭受过重大挫折和痛苦的经历,也有因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解和准确把握而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辉煌胜利。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不仅使我们加深了对革命发展规律和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也加深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属性的认识。总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百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理论必须联系实际,理论必须联系时代,理论必须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和要求,也就是我们党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中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也为我们今后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而要做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就必须有正确的方法论来指导。当然,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中关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根本指导方法,但具体到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要做到理论创新就需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本国的国情,结合本国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特征,也就是说在准确把握基本国情的基础上还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动,与时代对话,直面现时代问题,从新的实践中提升时代内容,并进行新的理论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理论创新。要做到实践创新,就必须把创新理论放在群众的实践中去检验,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把民众在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加以总结乃至上升为理论,从而实现实践创新。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既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过程也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