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的研究成果、国家和北京市“十一五”规划重点图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一书,日前由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出版。
2004年4月27日,党中央召开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接见会议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明确要求。会议确定北京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现改名为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承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重大课题研究任务。市委对此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以时任市委副书记龙新民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蔡赴朝为组长,著名理论家龚育之、石仲泉为首席专家的课题组。该课题从立项、研究到核心著作出版,历时5年,书中全面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是一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力作。
一、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历经近90个春秋,跌宕峰回,波澜壮阔,但贯穿其间的主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党的历程,无论胜利与挫折、成功与失利,归根结底,在于是否坚持和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理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乃党之魂、国之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之源,中华民族在21世纪和今后更长时间的安身立命之本,研究它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从世界大势看,需要回应当代世界大变动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
当代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另一方面,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在面临许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有不可小视的挑战。这个挑战是多方面的。比如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当代科技革命的挑战、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变化的挑战、意识形态博弈的挑战等。除了由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对立引发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的种种挑战外,还有对过去长期视为对立的相互关系也有一个重新认识的问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实际上是既相互对立、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和相互转化。马克思主义者要善于正确地把握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既要坚持原则立场善于斗争,又要善于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其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内容加以区分,抛弃那些消极的腐朽的东西,批判地吸收那些属于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的东西。这对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具有挑战性。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实践表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要敢于直面时代新问题,并在应对过程中,寻求和把握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各种有利因素和新的契机。中国共产党人既然在指导思想上矢志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能不回应上述挑战。
(二)从中国的发展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需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伊始,就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因此,可以说是努力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各种问题的。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得比较好时,革命就比较顺利、建设就比较成功。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得不好时,革命就失败、建设就受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的一代又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提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因而30年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之中,当今中国还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指导伟大的实践。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证明,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各种困难,不断开辟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新局面。这里的一个重要路径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总结过去的基本经验,从中吸取智慧和力量,探寻新形势下的治党、安民、兴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