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邓小平的国家形象观及其启示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12-02 10:48:00

  国家形象是国家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社会、科技、文化、自然等各个领域里,现实的与历史的客观存在,在认识主体(包括政府、政党、社会集团、组织机构、大众等)中所形成的模式化的总体印象和群体观念。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如何,也关乎着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如何,国际竞争中的力量如何,因此每一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的塑造。邓小平在领导国家现代化历史进程中,非常注重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为我们确立了中国在国际上大国地位,树立了和平发展形象。今天重读邓小平的论述,对于我们理解当前学术界进行的有关“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讨论会有帮助。

  一、邓小平反复讨论的话题:“怎样真正认识中国”

  邓小平的国家形象观是和他的理论主题一致的。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过程是与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振兴、屹立世界民族之林过程相伴随,是从一个角度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是对这个基本问题的深化和拓展。翻开《邓小平文选》和《邓小平年谱》,我们会发现邓小平有大量关于中国国家形象、民族形象的论述。

  邓小平在进行国际比较或者阐述中国的地位作用时,直接使用了国家形象等概念。诸如“国家的形象”、“中国的形象”、“中国的面貌”、“中国的模式”、“中国的经验”、“中国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中国的未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作为大国的地位”、“中国的发言权”、“国际形象”、“在国际政治中的分量”、“中国在世界上应有的地位”等。

  邓小平评价中国的“大”与“小”时说,中国是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既是一个“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小国”;“中国是一个大国,又是一个穷国”,是一个“穷的大国”。讲到中国落后时说,中国是一个“贫困的国家”、“穷的中国”、 “贫穷的大国”、“很贫穷的国家”;中国是一个“比较不发达的、贫穷落后的国家”、“很不发达的中国”。

  邓小平在论述中国的形象与地位过程中,有时使用一个形容词进行静态描述,有时则将两个形容词连用,表示一个动态过程。如“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把一个混乱的国家变成了一个有秩序的、进步很快的国家。使我们党兴旺发达,使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使我们的国家和各民族兴旺发达。

  在讲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认识中国时,邓小平对中国的特点、性质进行界定。使用过这样一些概念:“社会主义中国”、“稳定的中国”、“小康的中国”;讲到小康时使用过:“小康之家”、“小康水平”、“小康社会”等;讲中国是“大国”的时候,使用过:“社会主义大国”、“政治大国”、“经济大国”和“大国的责任”等,讲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时使用过:“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值得信任的国家”、“现代化强国”等。

  在评价外人对于中国的定位时,邓小平有时明确表示肯定,有些则表示不赞成。诸如:有人评价中国是“巨人”,是“超级大国”时,邓小平就根本不赞成;有人认为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打“中国牌”,邓小平是旗帜鲜明地表明我们的态度:我们不打中国牌。在论述国际关系中涉及到中国国家地位的一些敏感提法,邓小平明确提出他的意见。如有人使用诸如:“中美苏大三角”、“亚洲太平洋世纪”和“大中国”、“大中华”等提法时,邓小平也是非常关注,明确表示不同意,或者让别人去用,我们自己不用。而主张叫中国“大块头”,但“不是无足轻重的国家。”“这样一个国家不可能随便就能打倒。不但国内没有人有这个本领,国际上也没有人有这个本领,超级大国、富国都没有这个本领。” 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多年、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是打不倒不的,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中国将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作者:宋泽滨 齐爱兰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