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和理论上都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为了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开展奠定良好的社会思想基础,需要对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普及党的理论创新。因此,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就“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命题的理论出发点、实践要求及其历史使命而言,只有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行动,与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社会公共领域内所制定的各项具体政策相统一,最终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利益需要得以满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可以得到功能性的实现。
一.政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典型表现形式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三个鲜明的理论特征,而实践特色的生成,主要由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根植于当代中国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之中,成为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实践的指南,是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础。显然,党通过各项具体政策不仅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开展,而且在政策过程中同时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推动。
当代中国的政策体系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在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域具有领导地位,可以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个较长期、稳定的指导方针,对制定某项重大政策能够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党的组织直接参与了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并且成为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最重要的决策者,党可以把自身的政治纲领、路线和方针转化公共政策的主要内容。因此,政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首先,通过制定和执行政策实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形态,指导党依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需要来制定和执行政策,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为此总结道,“只有党的政策和策略全部走上正轨,中国革命才有胜利的可能。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1]。在理论和政策的关系中,政策就是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形态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实践观念”、“实践理性”和实践样态。因此,党的政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在党的思想发展和理论创新中具有逻辑中介的地位。比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理论,催生了改革开放的一系列创新政策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党的政策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实际行动之间起着桥梁作用,不仅使理论得到具体化,而且对于理论发展提出了全面的要求。执政党理论指导社会实践的必要环节和表现形式就是政策,在创新性理论指导下的创新性政策必然带来创新性实践。同时,在具体政策实施中,由于政策反馈机制的作用,实践中遭遇到的一些现实问题,反过来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如同马克思在论及理论研究方法论所指出的那样,“一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和任何在内容上是正当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有着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2]于是,“现实问题”、“政策问题”到“理论问题”的序列变换过程,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突破和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
二.政策是人民群众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来源
我国目前进入到社会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回避的现实。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利益关系不断调整,深层次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一些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问题显现出来--地区、行业以及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就业、求医、就学难的问题,市场竞争、利益调整带来的工作和生存压力,让人民群众在思想上的困惑和疑虑增多。
因此,在当今社会的发展阶段,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有理论上解疑释惑的需要,由于更加关心个体、群体利益的满足,进而也更为关注社会各领域内的政策变化。应该说,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直接认识,主要还是从事关自身利益解决的政策开始的。对此,党通过对社会发展脉络的把握,也形成了清晰的认识,“《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3]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重新强调了党的十七大阐明的“十个结合”,同时也再次说明了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基础的各项政策主张:经济政策方面继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争取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政治上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更好的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文化领域内着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社会建设方面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形成社会和谐的目标。在政策的检验标准上,坚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党的政策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密切关系,凸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