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1日,以“科学发展观与政治伦理”为主题的全国第四次政治伦理学研讨会在海南海口召开。会议由中央党校哲学部、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部、中国伦理学会、中共海南省委党校和中国伦理学会政治伦理学分会共同主办。来自中央党校及全国党校系统、高等院校的6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围绕行政伦理与官德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外政治伦理思想等问题等进行了学术研讨。
全国政治伦理学学会会长、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副主任韩庆祥教授作了“政治伦理视野中的社会层级结构理论与当代中国发展”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学术研究总的思路应用四句话概括:用哲学思考问题,用学术支撑思想,用思想传递时代,用理念引导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文本研究是必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本身也体现着一种研究方法。当前的学术研究必须关注中国问题。“中国问题”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一定时期内存在的根本性问题;二是一定历史方位中的首要问题;三是产生前两个问题的深层次问题。当前中国问题的总根源在于以权力层级为核心的金字塔式的社会层级结构。关于如何解决当今中国问题,进而使当今中国政治伦理回归“以人为本”,韩庆祥教授认为,“公正为基、三维制衡的能力主义”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具体而言,应将“公正为基的能力主义”确立为当代中国政治伦理的核心理念;要改造“社会层级结构”,构建具有伦理性的、由市场经济、公共服务型政府和公民社会所构成的“三维制衡”的新型社会结构。
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李建华教授从理论层面上分析了近十年来中国政治伦理学研究的十大议题。这些议题或问题主要有:政治与道德问题、以德治国问题、以人为本问题、政府道德问题、政党伦理问题、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和谐社会问题、公民社会和公民美德问题、政治文明问题、国际政治伦理问题等。
本次研讨会集中探讨了如下问题:
关于行政伦理与官德建设。有学者认为,作为体现从政者的道德原则和道德品质的官德,是一种集政治道德、职业道德、角色道德三者为一体的复杂的、特殊的道德。现代官德的规范要求应包括以下内容:掌权为公、从政为民,爱才重才、举贤荐能,公平、公正,廉政、勤政、优政,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有学者指出,官员诚信道德是官员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官员的诚信道德确实遇到了危机。从官员诚信道德的状况来看,官员道德令人堪忧。官员诚信道德与社会风气、社会道德密切相关,官员诚信道德建设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关键。官员诚信道德建设与政府诚信建设有直接关系,两者同属于政治诚信,官员诚信危机会直接影响政府诚信。官员诚信建设关键在于制度,应建立严格有效的奖惩约束机制。有学者强调,加强廉政建设是行政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当前官德失范已经成为滋生腐败现象的土壤。
关于政治文明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有学者认为,政治稳定和政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前提,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政治环境,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有学者指出,政治文明的历史演进具有以下特征:从暴力政治走向协商政治,从权力政治走向权利政治,从无序政治走向有序政治,从垂直政治走向平面政治。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有学者主张,应充分认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与实践魅力,尤其要通过制度安排的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领。制度安排是推进主流价值观建设的可靠保障,当前要建立对于各种思潮的分析预测机制、各种意见观点的疏通引导机制、各种利益要求的表达机制,把引领社会思潮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其引领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有学者认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主导社会理想、信念和精神风尚的灵魂,它对处于非主导地位的各种价值观念中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成分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因而也是稳定国家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精神支柱。
关于中外政治伦理思想。有学者强调,马克思关于人“自由自觉活动”的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中的底线伦理。过去忽视或不敢正视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中的底线伦理思想,是酿成诸多政治生活中惨剧、悲剧有时是恶作剧的思想原因。“以人为本”的提法是马克思主义底线伦理思想的恢复和中国化的表达。有的学者描述了西方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巨大影响,认为中国是马拉松式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典型的接力赛文化,而对西方文化具有真正影响的则是基督教文化。如果没有1500年中世纪文化的孕育,绝没有后来西方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不能仅仅从西方的启蒙运动开始讲西方的近现代文明。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特点是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而这以中国几千年的小农社会为根基,现在我们还在进行着摆脱这种小农社会及其影响的努力。当前我国政治伦理重建的方向有三:一是对传统政治伦理的改造,二是要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三是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有学者指出,追求理性的公共运用是现代公共政治生活的核心理念。公共理性作为公民所应具有的理性,运作于市民社会中的公共领域以及国家的公共权力机构,意在生成公共生活的基本规则与关于社会基本结构的正当性共识,以促进公益、维护公民之权益。公共理性的存在与有效运作对于一个共同体的政治治理具有积极的价值与功能。(执笔人:李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