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位统计局长给予了“中国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高度肯定,但从各自的角度特别是实践操作角度提出了他们的意见建议,归纳起来,意见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因为对各类意见建议进行了综合、分类、归纳与分析,刊发时未一一列出每项建议提供者名字,在此一并向受访者致谢。
难点一
如何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指标
在调查过程中,统计局局长大都认为我国县域众多,而且各自发展特点各异,发展模式也各不相同。如何建构一个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各地县域科学发展状况就成为一个难题。部分统计局局长认为应针对不同县域发展的不同特色,分别设置不同的指标体系。但大部分统计局局长仍认为建立全国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具有可比性。其代表性观点有:
有统计局长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取得显著成绩,农业产业化不断加快,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小城镇规模日益壮大,基础设施状况逐年改善。但总体上看,我国县域经济起步低、基础差,经济活动单位普遍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建立一套全国统一标准的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无疑有助于各县域地区科学地评价本地经济的发展状况,促进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
有统计局长指出,特色经济往往是各地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能源等实际情况开发、发展起来的。这些经济形式虽然在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支柱性的作用,但这类经济的发展也应同时纳入县域科学发展的衡量体系之中。通过既能体现各地特色、又能统一衡量的指标,来全面、科学地衡量其发展状况。因此,在指标体系中,还是应该以统一性的指标为主。
有统计局长认为,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它贴近物质资料生产的实际,处于行政管理和政策落实的前沿,是城乡各种矛盾交汇之处,是中国基本的行政和经济单元。县级政府是真正的地方政府,县域经济是真正的地方经济。县域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以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为经济发展主体,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面临极大的竞争压力。从总体上来说,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弱势经济。因此,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充分体现县域发展的独特特点,选取最具县域代表性的指标。
难点二
如何选取最具操作性的指标
在调查过程中,大部分统计局长都认为对县域地区科学发展的评价,需要将各个指标进行量化,并通过数理统计的方式,对各地的发展状况进行科学的排序。但是在数据来源上,统计局局长的意见有所分歧。有的局长认为应该主要以各地统计局所统计的客观数据为主要来源,有的局长则认为应适当增加通过实际调研所获得的主观指标。
有统计局长强调,县域的科学发展状况,需要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来衡量。而要想保证统计结果能够为大家所承认,能够更有说服力,我们就必须以客观指标为主。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客观指标都可以实实在在地反映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体现县域发展的实际水平。而且这类指标,统计局已经形成一套科学的、合理的统计方法,完全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我想这对于我们整个指标体系是否最终可以得到一个准确的统计结果至关重要。同时,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评估指标概念要清晰,表达方式要简单易懂,数据来源要易于采集,操作途径要切实可行。要充分考虑在日常操作中的方便程度,并尽可能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评估的自动化与信息化。只有使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评估体系能真正发挥其对县域发展进行引导、评价和分析比较的功能。
有统计局长指出,我国传统的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倡导经济的快速增长。相应地,我们统计部门的统计工作,也大多以当地的经济建设为主要统计对象,对于社会建设、文化、政治方面的统计相对较弱。而科学发展强调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提倡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统筹协调发展。相应地也需要增加对县域地区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等方面的统计,这一方面对于很多地区的统计局来说,都是“短板”。大多数统计局对于此类指标的统计还缺乏相应的经验。如指标体系中的“村民自治选举投票率”、“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等,都是一些新增加的指标。
有统计局长认为,非常赞成县域科学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坚持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的相结合的做法。近年来,我们县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是老百姓总是还有一些不满意,其原因可能就在于县域的发展没有切实体现老百姓的意愿。通过“公众满意度”这一主观指标,就可以很好地反映老百姓的心声,以更好地指导县域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