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是全国乡镇企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乡、村两级集体所有制企业为主,它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乡镇工业的孕育、起步(1956-1970年)。在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全县有5.6万私营手工业者参加了棉织、铁木竹、缝纫制鞋、机绣、木梳等行业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后来,一部分升格为县属企业,一部分成为乡镇工业的“母体”和起步阶段的骨干。之后经历了1958年的“大办农业”、“大办工业”、“大炼钢铁”及三年自然灾害,到1963年,社办企业只剩3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98万元,分别比1958年减少95%和80%。
文化大革命开始至1970年,全县有社队办企业530余家,其中社办厂195家,工业总产值3609万元,比上年增长23.7%,比1958年增长2.6倍多,分别占全县农副工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的10%和25%以上,在武进国民经济中已占有较重要的一席。
二、稳步发展,形成规模(1971-1983年)。粉碎“四人帮”后至80年代初,全县社队工业开始逐步走上为大工业配套、协作生产、拾遗补缺、横向联合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一定规模,成为我国乡镇企业中著名的“苏南五虎”之一,为“六五”期末开始的持续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这一阶段可分两个时期。
1.规范、健全管理体制,主攻农机、带动其他行业。1970年,国务院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号召各地大力发展农机事业。武进及时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以农机为代表的机械及农药化肥等直接为农业服务的工业,并对全县铁木社、农机厂的体制进行重大调整。到1978年,全县已有社队企业1600多家,其中镇办17家、社办613家、队办97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3.1亿元,比1974年增长189.47%。
2.在逆境中拼搏,初步形成独立的乡镇工业体系。至1983年,全县除机械、纺织等行业外,新兴的电子、化工、电气、化纤、家具等行业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乡村两级工业企业发展到199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8.79亿元,比上年增长20.28%;实现利润1.25亿元,上缴国家税金7546万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00.19%和247.74%;拥有固定资产2.89亿元,定额流动资金2.16亿元。乡镇工业已深深地扎根于阳湖大地,为后来的超常规高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超常规高速发展(1984-1995年)。1.抓住机遇,敢于开拓,加快乡村工业的发展。一是改革工业体制,加快乡镇工业的发展。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完善集体承包经营责任制。三是发展横向经济技术联合。四是积极组织外贸产品生产,不断拓展企业生存空间。五是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六是逐步加大技术进步力度。2.发挥优势,克难求进,超常规高速发展。“八五”期间(1991-1995年),乡镇企业外部环境继续得到改善,社会需求的拉动,加之多年积累的经验和雄厚物质技术基础支撑,化解了先后遇到的种种困难,取得了年年上新台阶、超常规高速度发展的业绩,成为武进乡镇工业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四、改革产权制度,调整生产关系,蓄势待发(1996年以后)。针对乡镇工业超常规发展所产生的负效应,1996年起,武进本着“积极支持、正确引导、总结经验、逐步规范”的原则,抽调机关干部组成工作队进行乡镇企业改制试点,因地、因厂制宜,积极稳妥地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全面进行资产重组,为后续发展提供了基础。
武进乡镇工业的发展,为武进经济的腾飞,为丰富中国乡镇企业的理论与实践,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资料整理:李俊 曹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