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10-01-06 12:48:00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人的现实实践活动、世界历史以及人类精神文化作出了科学的认识、建构与把握,它既有对历史微观的内在层面的理解,也着重探讨了历史运动的一般规律。其所蕴含的历史进步及其人类解放论,成为今天抵制和遏制历史相对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资源。不断丰富和发展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对于当今史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寻求并把握历史的本质、规律及其意义,是历史学家和哲学家追问不息的问题,也是史学与哲学的难题。历史主义之父兰克指出,历史只是陈述事实的真相;思辨历史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认为,历史是绝对理性在时间中的展开;分析历史哲学的代表克罗齐则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后现代主义历史叙事学的倡导者海登·怀特则提出,历史若文学;一些后现代史家更干脆宣称“历史已死”。从总体上看,现代史学理论经历了从客观主义向相对主义的转换,而晚近的史学则渐呈虚无主义的症候。相比于现当代史学研究的上述状况,唯物史观则因为对人的实践活动、世界历史以及人类精神文化的科学的认识、建构与把握,从而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其当代性及其价值。

  众所周知,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第一次揭示了人类历史运动的根本原因和规律,科学地解决了历史认识论问题。但多年来,我们习惯于照搬套用经典话语,并将唯物史观公式化为诸如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等宏观层面的几条,而遮蔽和忽略了唯物史观中所包含的丰富内涵。这种抽象化的片面化的理解,使得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在研究历史时逐渐淡漠了对唯物史观的理论兴趣,或者重新退回到抽象的历史思辨,或者醉心于“碎片化”的史学个案研究,陷入后现代史学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因此,我们面临着如何重建和重解唯物史观的重要任务。

  马克思的毕生工作,是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及其异化的消除,最终为批判和改造现实社会、实现人的解放提供思想武器。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不是以一种抽象的、超时空的方式去理解人类世界,而是扎根于现实生活过程,并依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去阐释人类实践活动,从而建立起唯物史观。马克思把实践归结为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历史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马克思强调感性个体的自由自发的创造性,认为它是一种充满内在矛盾冲突的活动过程,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因而体现为一种感性的历史。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就是立足于感性活动这种丰富的现实内容之上的,它绝不排斥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相反,却以此为依托来考察历史,并认为这种考察方法的前提是有血有肉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因此,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在自由自觉的感性活动中的人创造着历史,这里,人不是已经完成的存在,而是处在现实生活过程中的人,是现实的历史的人。正因为如此,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呼唤着人的创造精神,而基于此所理解的历史发展则始终存在着无限开放的可能性空间,存在着内在的选择和创造的机制,从而既充满了丰富性与复杂性,同时也能够为人所理解和把握。从这个角度来说,唯物史观本身就有着对历史微观的内在层面的理解,也要求人们要肯定历史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反对脱离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和具体日常生活而依照某种外在尺度来编写历史。然而,唯物史观的这种对现实生活的关切,恰恰是人们在理解它时很容易忽视的一点,进而导致对唯物史观的误解及其与历史研究之间的隔膜。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薄洁萍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