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反馈
复旦大学青年组织与公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郑长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基础党组织“边缘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基层党组织“空白”,即没有党组织存在;二是基层党组织“空转”,即基层党组织并不起作用,只是形式化运作;三是基层党组织“合法性缺失”,即人们对其认同度严重下降。
中共岳阳市委党校副校长 许卫国:部分基层政权被黑恶势力侵蚀,政权功能异化,假借地痞流氓之手恫吓和强迫农民成为了一种习以为常的“工作方法”,这不仅是政权的功能性异化,更是一种结构性退化。
基层党组织中之所以会出现“边缘化”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执政党自身转型滞后于社会转型。
单位制度衰微导致基层党组织与转型后社会结构内在契合度下降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和确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国共产党以党的基层组织为轴心单位,重新组织和整合了中国社会,从而结束了中国社会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散乱状态。
基于计划经济体制对社会生产结构和管理方式的内在要求,重新组织和整合的社会形成了以党的基层组织为轴心的单位制的社会结构,其内在逻辑是: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以经济生产单位为基础,以计划经济体制为框架,以国家全面主导社会为动力,将社会生产和生活全部组织进各种各样的单位组织或单位体系,从而形成以集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为一体的单位组织为基本构成要素的社会结构形式。显然,这种社会结构体系与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之间有很强的内在契合性,因为,整个社会实际上就是围绕着党的基层组织网络构筑起来的。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城市,政经社一体的单位组织日益被功能专业化的组织所取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日益脱离出组织的空间,回到社会;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摆脱了公社组织的束缚并逐渐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率先成为原子式的个体。与此同时,组织对人的控制日益减弱,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了很大的自主性。由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导致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党的组织结构基础和活动方式空间与转型后的社会结构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差异,从而无法得到转型后社会的支持,最终导致了党组织“边缘化”现象的产生。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所引起的单位制度衰微,以及进而导致的基层党组织与转型后社会结构内在契合度下降,是党组织“边缘化”现象产生的结构性原因。
基层党组织资源配置功能与社会个体直接利益实现的相关度弱化
在传统的单位制度下,基层党组织所具有的全能的资源配置功能,在具体的社会政治生活过程中内化为一种自我强化机制,随着这一机制的运作,党组织的组织机构、活动方式与当时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契合度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随着单位制度的衰微,以党的基层组织为轴心的政经社一体化组织开始崩溃,导致了党的基层组织对资源的全能性控制和分配权力逐渐丧失。与此同时,人们的经济利益的实现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获取,导致经济利益的获得与政治忠诚之间的关系脱钩;在政治权利上,虽然许多人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政治诉求,但由于政治忠诚缺乏经济利益分配作为后盾,导致了政治忠诚度与过去比较,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
另外,对于转型后社会中人们一些新的政治诉求和社会需要,基层党组织又无法予以满足,这就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基层党组织的疏离感。这就导致了基层党组织“边缘化”现象的出现。因此,基层党组织资源配置功能与社会个体直接利益实现的相关度弱化,是基层党组织“边缘化”产生的功能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