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学界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对于价格刚性的认识,应当重视其存在的客观性,应当深刻地认识到价格刚性对于整个社会稳定生产、稳定金融、稳定价格,即稳定社会与市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至今余波未泯。经历了这一次的全球大劫,经济学在价格理论的研究方面确实需要向前推进一步,对于价格的刚性原则给予重新认识。这不仅是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创新需要,而且也是现实地准确认识目前呈现的新一轮价格上涨压力特别是房价上涨困惑的一种客观要求。
现代经济学需重新认识价格刚性
价格刚性一般是指价格确定后的不易变动性(缺乏弹性)。按照传统经济学的解释,由于市场竞争为垄断所代替,出现了市场的不完全性。因而,企业生产的物品,其价格是由垄断的大公司规定的,物价被其控制、操纵,由此形成了价格刚性,即价格规定后易升不易降,使物价经常处于较高的指数上。在以往,价格刚性是用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通货膨胀与失业交织并存现象,在宣扬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视野中,这是一个贬义词,似乎表示是对市场自发机制的破坏。
然而,经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现代经济与传统经济已是明显不同,在客观上,市场已不是排斥价格刚性而是需要价格保持一定的刚性。
试想,一座高炉建起来了,一座座炼钢炉也建成了,可就是在这个时间,粗钢和钢材的价格大大地下落了,甚至落到了成本之下,如此这般,新建的这些生产设备怎么开工?只好是闲置,只能是浪费。在现时代,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该由谁负责呢?企业是无能为力的,这需要由社会承担责任。这实质是要求全社会发挥理性作用,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决定性,自觉地维护价格刚性,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现代经济中的社会化大生产是经不起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的。虽然价格大起时,市场热闹非凡,企业的发展很顺当,一派繁荣景象;可当价格大落时,市场就要面临崩溃,企业就要受罪,就像此次遇到的国际金融危机的情景一样,整个社会遭受严重损失和严厉打击。所以,此次危机给予的教训就是,决不能再将价格刚性作为有碍市场自由的贬义词看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