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十二五”时期江苏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10-01-12 14:53:00

  ●学者博客

  “十二五”时期,创新成为江苏发展的主体战略。为此,必须把握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集中精力发展四个方面的经济,即高价值经济、信息化经济、低碳化经济、服务化经济。

  当前,“十二五”发展规划已开始研究制定。“十二五”时期,全球金融危机后将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新的发展周期,江苏要从经济大省走向经济强省。到2010年,江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可超7000美元,“十二五”期间,江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突破10000美元,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发展台阶,标志江苏经济将总体进入工业化后期,进而向发达经济阶段迈进。跨入这个阶段,发展的总体路径是走创新型经济之路,创新成为发展的主体战略,使江苏经济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江苏发展创新型经济,必须把握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集中精力发展四个方面的经济,加快建立现代产业新体系。

  一、高价值经济

  创新的目的是创造新的价值,创新经济是高价值经济。根据国际经验,产业附加值的高低已成为决定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长期以来,江苏产业的软肋是产业附加值低,这是“十二五”期间必须着重解决的核心问题。

  发展高价值经济是全方位的要求,农业、传统成熟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都要提高产业附加值。首先农业要向高价值农业发展,依托科技创新,从优良品种入手,发展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特别要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中心延长产业链,提高加工深度,大幅度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传统成熟产业要围绕核心业务做精做透,提升产业价值链,重点向两端发展,强化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加强品牌营销和市场服务,注重创造新的价值。新兴战略产业在发展规模生产的同时,突出掌握核心技术,打造自主品牌,着力提升产业价值。

  二、信息化经济

  世界工业化进程经历了两次工业化,第一次工业化是以物质资源为主导的工业化,依靠大量消耗物资资源来发展产业,这条道路越走越难,发展空间十分有限;第二次工业化是以信息和知识为主导的工业化,通过开发智力资源来发展产业,这条道路还刚刚开始,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当今信息化对各行各业的渗透力日益显现,为提升产业价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信息化的发展已进入全新阶段,江苏经济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重点发展互联网产业和物联网产业。互联网的应用突飞猛进,现在互联网已成为信息发布平台、商品交易平台、资源配置平台和专业社区平台,为企业发展开拓广阔的第二空间,特别是电子商务是全新的商业形态,必须大力开拓着力发展。物联网为开发智能产业提供无限商机。江苏要依托良好的技术基础抢先发展,发挥先发优势,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三、低碳化经济

  低碳化大势所趋,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低碳化经济将产生众多新兴低碳产业,碳排放量将成为新的经济资源,碳交易将是全球新的商品市场。江苏要顺势而为,积极发展低碳经济,走低碳化发展之路。

  低碳化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从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出发,努力构建低碳化发展新体系。作为系统工程,着重在七个方面实现低碳化。第一,能源的低碳化,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第二,交通的低碳化,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和电气化轨道交通;第三,建筑的低碳化,大力推广建筑节能和太阳能建筑;第四,农业的低碳化,强化植树造林和节水农业、有机农业;第五,工业的低碳化,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第六,服务的低碳化,引导低碳化服务和智能化服务;第七,消费的低碳化,提高绿色消费和回收利用,努力创建新的低碳文化。

  四、服务化经济

  国务院对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长三角应构建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这是对长三角发展服务经济的全新要求。在工业化过程中,一般来说,工业化初期,主要是加工型制造业,而在工业化中期后期,加工型制造业将上升为服务型制造业。制造不能简单等同于生产,而是生产加上服务,而且服务起主导作用并创造主体价值,这是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真实内涵。

  2007年后江苏服务业的增速和占比逐渐提高,2009年底,服务业从业人员已居三次产业之首,预计到“十二五”中后期,江苏服务业的贡献率将超越制造业,实现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历史性转折。首先是大力提升产业的服务化水平,重点要把制造业内部的非核心业务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第三方服务,培育服务业的市场主体。同时要加快发展现代化服务业,主要是金融服务业、流通服务业、物流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生产型服务业和服务外包,建成大规模、多样化、新业态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使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带头产业。

  江苏发展创新型经济必须着力把握两个关键:第一是大力营造创新型经济的发展环境,突出体制机制的制度创新,从政策上鼓励科技创业和自主创造,在全社会形成激励创新的浓烈氛围,保障创新型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是全力培育创新型人才,人才是创新的主体,通过开发人力资源,引进高端创新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确保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

  (作者系南京大学教授)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钱志新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