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CPI和PPI并非判断通胀的良好指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近日指出,根据中国经济运行的历史经验,比较明显的通胀的形成往往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实体需求(比如投资或出口)的大幅增长,二是信贷投放高速增长,三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目前投资已大幅增长,信贷投放增长也非常快,所以2010年的物价水平受农产品影响非常大。
在200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管理通胀预期”,实际上清晰看到了通胀不仅表现在CPI、PPI上,还往往表现在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价格上,还表现在一些不在CPI统计覆盖范围内的商品上。
一种观点认为2010年通胀只是个预期,CPI大致测算只有3%,其中还有1%左右的翘尾因素,又预留一部分新涨价的因素,如果公用事业不涨价,2010年的CPI可能还达不到3%。因此提出管理通胀预期过于超前,不利于经济复苏。
但事实证明,无论是宏观决策还是金融市场的投资决策,对CPI和PPI的预警都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其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良好的用来判断通胀的指标。
左小蕾:防止价格泡沫,保平稳增长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近日在《中国证券报》撰文说,2010年通胀形势与2009年非常不同,保证经济平稳增长格外重要。管理通胀预期,把握通胀形势变化,避免价格水平大幅变化带来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是2010年保经济平稳增长的关键,为2011年防通胀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2010年经济平稳增长的另一关键因素是控制房地产价格泡沫膨胀。短期内,房价上涨过快,银行信贷风险加大,增加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因素。特别是资金在银行和资产价格市场之间空转,货币创造的结果是2009年29%的货币增长大大快于实体经济的8%的增长,继续这样的循环也可能积累通胀的货币环境。与防通胀形势相比较,通过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严格房地产信贷规则,以及相关税收等在内的各项政策,推动2010年房地产价格的软着陆更是经济平稳增长的当务之急。
2010年有必要提前进行通胀预期的管理,房地产市场更须恢复正常市场秩序,以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
赵晓:2010年房地产市场是相对的淡年
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家赵晓近日指出,2010年房地产市场肯定不会像2009年这样疯狂,因为政府会有一些类似于定向打靶式的针对楼市的紧缩政策。政府的意图本来是稳定楼市以稳定经济,但没有想到2009年楼市变成了大狂欢,这其实不合政府的政策意图。另外,市道有可能变得比想像的要差。卖房子在一定时期其实有一定的量,因为2009年反弹太快,因此2010年市场自身有可能出现调整,出现出人意料的下滑也完全可能。从这个角度讲,我与许多对2010年房地产市场非常乐观的朋友看法不同。我的看法是,2010年会是一个相对的淡年,特别是前三个季度,情况恐怕都不容乐观,销售量一定会下降,价格调整包括显性的调整或者隐性的打折也完全有可能出现,不同地区和城市也会出现分化。当然,由于整体宏观政策仍是扩张,同时开发商在2009年已度过资金链困境,不存在崩盘的危险。第四季度市场仍有可能往上走,价格再度攀升也是完全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