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听同事讲了一个顺口溜,是关于理论工作的,说理论工作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么一句玩笑话,却也反映出理论工作的实际且尴尬的地位和处境。就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也明确点出“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可见这个问题是现实的、严重的,也是迫切的。
而之所以不重视理论工作,一个根源就是对理论工作的认识还不那么准确和到位。这种认识上的问题,很多是受更为实际的考虑而有所影响甚至决定的,有些则是认识水平有待提高。但二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认为理论工作是务虚的,不够实在,无非是讲大道理,耍嘴皮子,没有什么实际的影响力。理论工作的对象对此不屑一顾、不以为然,连做理论工作的同志自己也没什么信心,有些麻木和茫然。所以,理论工作总是给人以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
但还有另一种感觉,同样是比较明确和印象深刻的。那就是政治上的坚定和行动上的自觉是源于理论上的清醒。邓小平同志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现在不少干部“出事”(包括腐败落马在内)后检讨反省的首要一条就是放松了学习,迷失了方向。这方面教训是很深刻的,也是必须认真汲取的。
看来,理论工作不搞不行,搞不好也不行。正如有的同志讲的那样,理论工作,只有“有为”才能“有位”。而要让理论工作“有为”起来,首先就要想方设法改变目前这种死气沉沉的状况,让理论武装工作“活”起来。那么,如何让理论工作“活”起来呢?这就需要动动脑子,费点心思,这也是对从事理论工作同志的心力和智慧的考验和检验了。
我们讲,智慧总是从集体“结晶”而来。老话也讲,“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人闭门造车、冥思苦想不行。必须得走出书斋,和大家一起交流、协商,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来。近日笔者就有幸列席并旁听了这样一次理论工作座谈会。听了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当时笔者就萌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如果我们搞理论工作能像开座谈会这样,人与人、面对面,敞开心扉、开诚布公,上下沟通、相互交流,集思广益、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搞好。
为什么这样说呢?在笔者看来,这次座谈会之所以能够开得别开生面、富有成效,源于三点:一是注重人性化。二是充满人情味。三是彰显人格魅力。为什么是这三点最重要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理论工作说到底还是做人的工作。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大活人,不是死物,也不是运转的机器。这是最起码的常识,然而我们却在实际工作中很少留心注意过、认真思考过、深入钻研过。我们的领导同志和工作同志也是人。但在很多时候,我们工作起来却更像是一架机器,一部工具,所以群众才觉得冷漠和生疏。
人是什么?首先人有自己的本能需要。吃穿住行用,是人的本能需要,这是物质上的;说话表达、互动交流,也是人的本能需要,这是精神上的。而这后者更能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回想一下,我们在做理论工作中,给人以说话的权利和机会没有?给了多少?当群众想亲眼见一见我们领导的时候,是谁“挺身而出”充当了“绊脚石”和“拦路虎”呢?人家说话我们听了没有?给过怎样的回应?
其次,人是有感情的。党也一直教育我们的干部要带着感情做好群众工作。我们做理论工作,更要充满人情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人们常说,理论是灰色的。但人是有感情的,不能太单调,太死板。自己要带着感情做工作,也要注意人家的情感变化。当我们自己在滔滔不绝说教的时候,听众却早已打起了瞌睡。我们除了斥责对方,反省过我们自己没有?再者说来,人与人只有走得近些才能有感情、增进感情,所以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第三,人是要有一定人格魅力的。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以身作则,当好表率,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这是无形的但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形式和路径。开国上将许世友同志讲过一句很实在的话。他说:“有一马当先、冲锋陷阵的将军,才能带出不怕死、敢拼命的士兵和队伍。”现在我们搞理论工作很难,难的不是群众,而首先是我们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有的领导干部自己就不是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所以,在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人民之前,首先要武装我们干部自己的头脑,要塑造干部的形象,要彰显那样一种让群众信服的人格魅力。
总之,让理论工作“活”起来,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要在“人”这个最活跃的因素上下工夫,要在人性化、人情味、人格魅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人、引导人、塑造人,尤其是同时注意我们的领导形象,引导好我们的干部,调动好我们的党员,做到以人为本,才能汲取更多的智慧,凝聚更大的力量,把理论工作乃至党的其他工作搞得活跃起来,有为起来,更好更快地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