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沿海三大区 两样的城市生态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10-01-29 14:52:00

  沿海三大区:小城市命运各异?

  论及沿海城市化,最值得关注的,当是三个经济最为发达的大区域。这便是(1)包括了整个广东省乃至两个特别行政区在内的“大珠三角”地区,(2)包括了江、浙、沪两省一市在内的长三角地区,以及(3),囊括了京-津-冀-和辽、鲁在内的“环渤海地区”。这三个地区是中国目前工业化及社会经济发展层次最高的区域,也是城市化走得最远的大区域。考察中国城市化尤其是沿海城市化,这三大区域显然是绕不过去的!

  关于这三个较大区域的城市化,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已有不同规模城市的结构及其变化趋向。略作一点实地考察与经验性分析,便不难发现,在这三个地区,不同规模类型与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之间,在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说的更明确点儿,在沿海三大地区的“城市群”中,大、中、小城市与“行政级别”不同的城市之数量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同。如若把一个地区的大、中、小城市系统比作一个“生态系统”的话,则三大地区现有城市构成的“生态系统”,明显地呈现两种类型:一类是两大三角洲展现的类型。那里的大、中、小城市结构明显偏向中小城市。“城市生态”中有“大树”、有“小树”,更有茂密的“小草”。另一类是环渤海地区。那里的大、中、小城市明显偏向大中城市乃至“特大城市”(实为国际上所说的大都会--metropolitan),小城镇多半有些萎缩迹象,至少是发展严重滞后迹象。城市“生态系统”显现出某种“大树底下不长草”迹象。大城市的膨胀与小城镇的破败恰成对照!

  不仅如此,在我看来,环渤海地区不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环境状况,不仅不敢恭维,而且简直有些令人生畏!与“现代城市”生活相去甚远。有些县城名义上有“铁路干线”穿过,与京、津、沈等大城市“直通”,然而原本每天就没有几趟像样的火车停靠,随着近年火车提速与“动车组”的风行,停靠车次越来越少,由此正在与“火车时代”背道而驰。有些铁路沿线的县城,火车站多半成了摆设,一天也没几趟客车停靠,且乘车晚点出奇地多,出奇地长!等火车是件很不靠谱的事儿,出行多半还得靠汽车。由此与大城市的距离实际上是在拉远!更有甚者,部分地受“政绩欲”驱使,部分地受经济利益驱使,地方官动辄“折腾”马路,折腾季节性河流,折腾“广场”。这中间形成了一些“著名”而普遍的现象,最著名的可能要首推一下现象:一遍遍修路,一茬茬砍树,城市中多年长不起大树!若有大树,那多半是花钱从乡野搬来的。有位华北的学生告诉我,改革开放都几十年了,他们县城大街上的树到现在也没有几棵长大!因为换一茬县官,就要折腾一次马路,砍一次树。当地百姓风传,县里搞苗木最赚钱,树苗生意后面有个“官商联动”的“利益链”!

  如此小城镇,若再考虑到我以前转述过的关于小城镇百姓生活环境的几个“基本现象”(垃圾基本靠风刮,污水基本靠风刮……)说,则环渤海“城市生态”链“末梢”的某些小城镇,“镇民”的生存状态,更不敢恭维了!这还不要去考虑小城镇社会治安问题了--这方面单讲一句就足矣:“一个偷字”了得!当然话又说回来,小城镇的治安问题,不单在环渤海外围小城严重,而且在两大三角洲尤其是珠三角的大小城市也很严重,这方面三大地区可谓彼此彼此!

  沿海“城市生态”:行政级别线索

  对于上述“城市生态”系统的区域特征及其差异,至少可沿着两个线索切入进行考察:

  一个是各地区不同“行政级别”与不同人口集聚规模城市的结构。我们知道,中国是个行政主宰的社会,虽然经过三十年的市场化体制改革,经济系统初步实现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但行政主宰依然未有大的松动,有些领域反而有所强化。因此理解中国的城市生态系统,不能忽视行政级别这个因素。我们知道,现行行政区划体制下的中国城市系统,大体上由直辖市、省会城市(及非省会“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县级市以及镇五个行政阶梯组成。较近的统计数据揭示,全国现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141个,其中长三角地区占了25个。这25个城市按照“行政级别”可分为四个“阶梯”:第一个阶梯即直辖市,仅上海一个;第二阶梯即“副省级”城市,有4个(分别为宁、苏,杭、涌),第三阶梯城市即“地级市”,有11个;第四阶梯即县级及其以下城市,共有9个。其中江苏5个,浙江4个。

  若将上述城市行政级别以罗马序数标记,同时将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纳入“大珠三角”范畴(将两个特别行政区作为一个直辖市考虑,因为两者制度与贸易政策一致)。由此可将沿海三大区域城市阶梯结构分别做如下记录:

  长三角地区:I(1)--II(4)--III(11)--IV(9)。

  珠三地区:I(1)--II(3)--III(10)--IV(12)。

  环渤海地区:I(2)--II(5)--III(30)--IV(4),

  同样地,对于环渤海区域之核心区域即京津冀的城市生态,可记作:I(2)--II(1)--III(6)--IV(0)。

  从三个地区人口50万以上城市所构成的“城市生态”系统差异,便不难看到如下特征:无论在长三角还是珠三角,都有众多人口50万以上的“县级市”,其中长三角有9个,珠三角有12个。然而在环渤海地区的三省两市之广袤的地域,仅有四个50万以上县级市!而在其核心地区即京-津-冀,连一个也没有!

  这就是说,两大三角洲地区行政级别低端的城市能够长大,但在环渤海地区,行政级别低端的城市近乎消亡,或者至少可以说,那里的低行政级别的城市“长不大”!

  沿海“城市生态”:小城镇视野

  另一个线索是反映小城镇发展潜力的“强镇”在这三大地区的分布状况。这方面最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可能要数早几年国家统计局支持搞的那个“千强镇”数据了。值得留意的是,近年每年网上也有“千强镇”排名,但在我看来那多半带有“山寨版”特征,可信度较低。真正称得上权威的,还得数早几年国家统计局搞的那个版本。按照那份调查-统计合一的资料,中国“千强镇”的行政区划面积仅占全国小城镇总面积的2.3%,人口占全国小城镇人口的10%强,但它们加总所创造的“财政收入”,却占了全国小城镇的54%以上,镇均财政收入为全国小城镇平均水平的约11倍;人均财政收入是全国小城镇平均水平的5.2倍,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到全国小城镇的近40%。同样按照那份官方的“千强镇”排序(2006年),2005年在全国1千个“强镇”中,浙江、江苏各占四分之一以上,加上上海,整个长三角地区占了60%成以上。珠三角广东一省占了全国的12%。而环渤海五省、市仅占11.4%。

  就其平均规模而言,多数“千强镇”都有发展为小城镇的潜力。因此,“千强镇”的区域分布,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区域小城镇总体发展的现状,而且预示着区域未来城市生态系统中小城市发展潜力。

  同样地,如果把城市群比作一个“生态系统”,一个由大树、小树及小草构成的生态系统的话,那么这个系统中的镇,就是小树抑或小草。同样沿着这个比喻考察下去,便不难得出结论:无论在长三角还是珠三角地区,“城市生态”系统中有大树、小树及小草,几个层次的“生物”,多半带有彼此依托、共存共荣的迹象。相比较而言,环渤海地区尤其是京-津-冀的情形则不然,那里存在明显的大城市乃至特大城市化倾向,城市生态中的“小草”、“小树”在枯萎,说的更形象一些,存在明显的“大树底下不长草”迹象!

  (此文据赵伟教授近三年以来多次讲演整理而成,学术性关联文章请参阅作者近期论文:“工业化与城市化:沿海三大区域模式及其演化机理分析”,载《社会科学战线》2009-11)

来源:人民网   作者:浙江大学赵伟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