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居住模式、赡养行为与老人福祉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10-02-04 11:18:00

  传统依靠儿子养老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虽然儿子依然在赡养父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经济赡养方面,女儿在日常照料父母和给予父母心理慰藉方面的作用已经超过了儿子。

  父母年老之后与至少一个已婚儿子同住并接受儿孙的赡养,这样的家庭被看做是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社会变迁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这种传统的家庭结构模式,以及家庭结构的改变又将如何影响到老人的福祉,是一个长期以来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

  老人传统居住模式的变迁

  统计数据表明,老人传统的居住模式本身正在经历着变迁:虽然绝大多数老人依然与子女同住,但空巢家庭(包括单身户和夫妻二人户)的比例正在快速增长。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老人中,8.7%是单身户,25.0%生活在夫妻二人户中,总计生活在空巢家庭的比例为33.8%。而2006年老龄委的一项全国抽样调查发现,9.0%的60岁以上的老人是单身户,32.2%的老人生活在夫妻二人户中,生活在空巢家庭的老人的比率增加到41.3%。居住模式的改变是否会影响到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行为,这是我们非常关注的现实问题。

  另外,伴随着空巢家庭比例上升的是老年人居住意愿的改变。调查显示,25.8%的老人不愿意和子女同住,其中城市里不愿意同住的比例达到40.8%,超过了愿意同住的比率37.2%;而城市住房条件的改善也使得儿女与父母分居成为可能;相反农村里许多青壮年在外打工的现状导致很多老人即使不愿意也不得不生活在空巢家庭里。

  但老人居住意愿中与儿女分居是有条件的:很多父母的理想居住状态可以称为网络家庭(networked family),即儿女住在附近,彼此之间保持密切联系。2005年的一项调查发现,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的65岁以上的老人中,41.5%的老人不希望和子女同住,但是这些不愿意与子女同住的老人中,73.2%希望子女最好住在附近,以便在需要时可以得到子女的照顾。那么,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居住距离是否会影响到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行为呢?

  关心老人:父母居住模式、居住距离、儿女数量及其性别

  利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笔者探讨了老人家庭居住模式的变化、与儿女的居住距离对儿女赡养老人行为的影响。

  检视父母居住模式对被访者赡养行为的影响,我们发现,父母的居住模式不会影响到子女对于父母的经济支持的频繁程度,即同住和非同住子女在给予父母经济支持的频繁程度上没有显著区别,并且子女也不会因为父母生活在空巢家庭里而更经常(或者更不经常)地给予他们经济支持。

  在对父母的情感慰藉方面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与父母同住和不同住的差异。首先,相对于不同住的子女,同住的子女更经常地与父母谈心聊天。其次,不同住的子女并不受父母居住模式的影响,也就是说,无论父母是与其他子女同住还是父母生活在空巢家庭里都不会影响到儿女与他们交流的频繁程度。

  与父母的居住模式的作用相仿,与父母的居住距离并不会影响到被访儿女给予父母的经济支持的频繁程度,但会影响到另外两种支持:与父母居住距离越远,越不经常给予父母日常照料方面的支持,也越少给予父母心理慰藉。或许是距离影响到会面的频繁程度,也因此影响到双方的交流。

来源:人民网   作者:谢桂华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