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安(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一般意义上,政府投资可以带动民间投资,也可以挤出民间投资,关键在于对政府投资的范围、结构和力度的掌控。在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完备的情况下,政府投资应该限定在民间资金不愿意投资的非盈利领域,为公共利益、环境建设和民间投资创造条件。在这种范围内的适时适量的政府投资一定会促进民间投资。而如果政府投资于盈利性领域,则会使民间投资获利的机会部分丧失,就会产生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
为了走出危机,政府投资总体上只能是带动性的,不能替代或挤占民间投资的空间。我国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顺序和力度、速度的选择上总体上是得当的,财政投资明显先行且力度大、速度快。事实表明,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初财政投资的力度和速度,对阻止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和缓解其它经济、社会问题以及后续政策的实施,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而且,政府投资基本上控制在基础性设施、重大民生工程和对其它竞争性领域有带动作用的产业等领域。所以,对民间投资起到了或者说即将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目前的经济运行也已经显示出民间投资增速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