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不仅是人生的追求,而且是社会政策的追求。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把人民幸福作为社会政策的目标,是想通过政策干预,改善影响人们幸福的因素,以便增强人们的幸福感”,这是专家学者在1月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召开的“幸福与生态环境研讨会”上表达的观点。
专家学者认为,人们的幸福与财富有关,但幸福与财富不能成正比。尽管人的幸福感带有强烈的个体人格特性,影响人的幸福的因素也具有强烈的主观特征,但大量统计调查分析显示,可以找到一些带有共性的影响幸福的因素,如人的欲望、社会治安情况、收入水平、邻里关系、与周边其他人的差距等。专家学者强调,社会经济政策要起到普遍提高人们幸福感的作用,必须聚焦于人类幸福感的共同影响因素。在现代技术创新的条件下,要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使人民的幸福感与经济增长同步发展,使人民的道德水平和品格不断提高,就必须建立和谐的社会物质利益关系,必须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高度评价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幸福经济学》、《数量生态经济学》,认为其从财富、真实财富、幸福、生命资本、生态资本、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古代文明对真实财富的理解,并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把与人类幸福相关的因素考虑在内设置了一个“真实进步指数”。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这两部专著为我们正确理解、评估环境价值和幸福指数提供了重要思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转变政府行为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