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自古就有经世济民、学以致用的优良传统。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即将召开,举国关注,学术界更是对“两会”充满期待。本报记者在“两会”召开前夕,随机采访了众多专家学者,倾听学术界对“两会”的建议和希望,充分感受到了学术界对“两会”胜利召开、对祖国繁荣昌盛的信心和热情。
陈筠泉(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关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提议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作用,制定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可行性计划,配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建立人才库。
张立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孔子研究院院长)
第一,希望“两会”更加重视教育,应增加教育的投入。
第二,现在中小学生面临择校问题,家长为此伤透脑筋。如何能使教育公平、公正、平等极为重要,使所有的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高质量的教育,使城市、农村都能得到良好的、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第三,现在工薪阶层的工资与房价的差距太大,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商品房价格太高、空置率也很高,国家应警惕泡沫,使中国经济平稳、持续地发展。
杨曾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关注中华民族的内心世界,期望“两会”更加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对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进行现代诠释,使“和谐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
吴念鲁(国际金融专家)
期待:绿色GDP,城乡二元结构调整上有一个大的改善和作为。
关注:如何处理好经济刺激“退出”政策与经济增长,与就业、通胀、通缩所产生的矛盾和影响。
马骏(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希望政府提高教育、卫生、住房等社会政策支出,促进社会公平。改革收入分配体制,降低税负,例如个人所得税。这就要改善公共支出结构,提高支出绩效。
刘绪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最近在报上看到温总理的两段话,提到希望全国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好的大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灵魂,大学应该有办学自主权,希望“两会”能够促进和帮助实现这两个目标。改革30年来,历届政府都在强调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虽然经济成绩有目共睹,但是民主和法制建设依然举步维艰,希望“两会”能够促进民众对政府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