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全民低碳需要面对的几个问题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10-03-05 14:06:00

  近年来,“低碳”成了一个惹眼的词儿。从京都议定书到哥本哈根大会,从节能减排的宏观规划到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的微观实践,可以说处处都体现着低碳理念。由于中国政府对碳排放量的高调承诺,甚至有人把2010年当作中国的“低碳元年”。的确,低碳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也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

  但是,全民低碳时代的到来,大众将不得不面对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观念的转变。在互联网时代,作为一种符号,“低碳”很容易也很快就可以进入公众的视野。但是,把这种符号变成大众认可的理念,仍然是一个难题。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发展水平相对偏低,基础建设还很落后,很多人的生活还不宽裕。在这种情况下,“吃饭问题”仍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人们还不太可能有足够的闲暇来关注“低碳”。另一方面,“低碳”作为一种先进的理念,要真正落实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也需要一个过程。新观念固然有促进社会改变的作用,但旧观念也有阻碍社会改变的力量。提倡低碳就是上超市要自备购物袋,上班要乘公共交通,买家电要花更多的钱,等等。总之,要多操心甚至多破费。你做好准备了吗?

  其次是习惯的节制。和工业文明时代的生活方式相比,低碳生活方式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节制。建立在工业制度基础上的生活习惯,是消费性的,也是扩张性的。低碳的生活方式则是绿色的,循环的,收敛的。套用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一句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们可以说,由“低碳”入“高碳”易,由“高碳”入“低碳”难。这是因为“高碳”的生活顺应了人的欲望,更多地以满足人们的感官享受为目的;“低碳”的生活则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建立在对欲望节制的基础之上。而这个节制的训练来自哪里?来自习惯。有个成语叫“防微杜渐”,意思是说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现在事情发生了,唯有知“错”能改,方善莫大焉!

  再次是利益的分配。利益分配影响着人际关系,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年前哥本哈根会议的失败,根源在于利益关系的扭曲。面对满目疮痍的地球,发达国家本应义不容辞地承担相应责任,然而他们却借机向发展中国家施压,并试图通过推销低碳技术攫取高额利润。这就暴露了一个问题:究竟应该谁来为低碳买单?以08年6月出台的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为例,其效果是明显的,但弊端也是引人深思的。那些破坏环境的塑料袋在一些农贸市场以及一些小摊小贩身上死灰复燃,不正是找不到买单人所致吗?在粗放的市场竞争体制下,是否提供免费的塑料袋反而成了逐利商人争取客户的一个手段,试图把这种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头上的任何商人显然都是愚蠢的。

  最后还须树立系统的思维方式。当今倡导的低碳,已经不可能简单地倒退回天人合一的农耕时代,而必须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要尽早实现这种生活方式,需要全社会、全人类的努力。整个社会、整个地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保护地球和环境也是每一个“地球人”的责任。在责任的分配中,我们尤应关注弱者,照顾弱者。因为,没有弱者就没有强者;因为,强者与弱者共存也与弱者共亡。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如果说在世界各大文明还相对封闭的时候,对抗性思维尚有存在的理由,那么在地球村的今天,它就丧失了延续的土壤和根据。当今社会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社会,只有树立系统的思维方式,人与人才能和谐相处,才能共同造就美满的低碳未来。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作者:李向帅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