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发展论坛
本研究报告通过对江苏省制造业发展的调研,结合国内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践,对继续提升江苏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刚刚完成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研究显示,2009年,江苏区域创新能力由上年的排名第四位上升到第一位,成为全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其中,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起了关键作用。因此,总结经验、扬长避短对在新的起点上提升江苏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性和战略性意义。
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反思,由于制造业具有集中体现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等优势,所以格外受到重视。发达国家在“再工业化”趋势的推动下,将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的地位。先进的制造业将是中国未来竞争力发展的优势所在,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其重要性将愈加凸显。江苏以人才、资源、地理位置、先行优势等方面具有的比较优势为基础,形成的强大而先进的制造业,是江苏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也是江苏实施“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省份”战略、加快实现第三次经济转型升级的坚强保证。
江苏制造业自主创新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着种种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第一,制度环境有待优化。一是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尚未真正形成,《江苏省专利促进条例》、《江苏省著作权保护条例》有待尽快颁布。针对重复侵权、故意侵权以及冒充专利、假冒他人专利等违法行为屡见不鲜的现状,全省知识产权执法队伍有待进一步壮大,以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二是税收政策落实不到位。三是技术创新资源的市场配置能力不强。
第二,创新观念有待深化。一是缺乏企业家精神。企业家个性品格中过度信赖传统路径,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缺乏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精神。有研发活动的企业,特别是大量中小型企业比重不高反映了企业家精神的缺损。二是企业创新意识陈旧保守。面对创新可能带来巨大成本损失,不少企业在选择跟踪模仿和创新之间往往止于仿制,追逐短期利润。
第三,金融机制有待健全。现有金融机制不健全,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为了控制风险,商业金融机构往往提高贷款门槛,从而使中小企业融资难。江苏中小企业面广量大,中小企业占全部工业企业的99.13%,是江苏经济发展一支主力军。如果不能有效化解贷款难问题,将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快速发展。
第四,人才队伍有待提升。一是劳动者总体素质偏低。表现在就业人口教育水平不高。江苏就业人口中,大学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仅占4.85%,大学专科及中专教育程度的占9.96%,初中、小学受教育的占比达到85.19%。二是高素质创新人才短缺。江苏现有科技活动人员39.1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重36.31%。创新人才缺乏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和创新成功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是人才总量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蓝领人才供不应求。目前全省技能人才总量占工勤岗位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中高技能人才占工勤岗位人数比例只占二十分之一左右。
为此,提出以下进一步提升江苏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性建议:
第一,进一步突破产业关键技术,消除影响竞争力提高的瓶颈。一是引进新技术,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严把能评、环评关,继续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形成一批在国际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江苏品牌。重点发展四大产业:纺织行业、冶金行业、轻工行业、建材行业。二是根据产业特点和性质,有区别地推进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创新型经济,取决于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取决于一批高技术新兴产业的崛起。因此,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传感网、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六大新兴产业,通过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迅速达到适度产业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三是抓住“低碳经济”的主题,促进集约式发展。具体举措包括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四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依托江苏制造业优势,围绕制造业升级,积极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延伸。细化、深化专业分工,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六大生产性服务业。五是紧抓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提升产业科技竞争力。
第二,优化组织科技资源,占领技术创新制高点。一是推动产、学、研等要素的快速集聚。一方面,深化产学研合作,为全省发展提供更广泛的科技项目资源;另一方面,集中资源攻坚重大科技项目,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较大市场规模的高技术新兴产业。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之间的有机联系。进一步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的支持和服务力度,使之真正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创业企业成长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三是有效释放科教资源。畅通产学研结合的渠道,让科技人才进企业、科技资源进企业、科技成果进市场,把科技教育资源优势充分释放。
第三,深化改革科技园区,打造创新示范基地。一是重点建设创新核心区。充分发挥园内的科技创新优势,加快启动实施“创新型园区提升工程”,促进创新资源进一步集聚,大幅度提升科技园区自主创新能力,使之成为我省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增长极和先导示范区。二是提高园区集约发展水平。按照“集约开发、主业突出、功能完善”的目标,以国家和省级开发区为载体,进一步强化特殊功能区、生态园区和专业化园区建设。以园区优势产业为基础,加快建设一批关联度大、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链和特色产业集群。
第四,进一步提升科技金融服务,完善创新资金链。一是完善创新金融体制机制。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积极发展和引进各类创业投资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产业发展基金,鼓励发展、积极引进民间风险投资和各类创业投资基金参与对我省重点产业发展领域的股权投资。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沟通协调机制,构建和完善银企对接合作平台。二是加强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资本市场运营,加强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探索建立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加快上市,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三是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四是拓展投融资渠道。鼓励信托投资公司创新产品和服务,更多地吸纳民间资本和省外资金,加大对省内优质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投资。
第五,突出人才在江苏创新型经济中的关键地位,提升人力资本的组合优势。一是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育。重点支持培育科技型企业家,充分发挥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骨干作用;有计划地支持企业博士,引导更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进入企业生产一线。发挥我省教育优势,整合办学资源;鼓励和支持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人才流动,支持高校聘请企业技术人才到高校兼职任教。二是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要重视引进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以高素质人才支撑高水平发展。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尤其是留学归国人才,重点培养创新型企业家,充分发挥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骨干作用。三是健全人才使用机制,使江苏成为优秀人才向往的创新创业热土和创新人才高地。
第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完善创新型经济运行机制。一是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以企业专利工作为重点,全面实施《江苏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及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企业。二是增加研发投入和研发机构。大力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引导企业加强重大原始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发挥其对整个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三是大力推进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型标杆企业建设。继续深入实施“企业创新引导工程”,分层次确立企业示范,构建企业创新标杆梯队,形成全省企业创新的整体优势。重点建设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对江苏新兴产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创新型标杆企业。四是全面推进科技政策落实。认真落实自主产品政府采购、研发投入税收优惠等政策,切实增强企业创新动力。
(范金、郑庆武、袁小慧:江苏省委党校;周庆祝: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王建:江苏省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