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论邓小平法律思想中的秩序观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10-03-17 11:10:00

  【摘要】邓小平法律思想中,法律作为稳定、有效的规则体系和制度成为最为可靠的社会控制手段,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秩序过程中始终被强调。可以说,邓小平所追求的理想秩序状态应是法律秩序。

  【关键词】邓小平 秩序观 市场经济秩序 民主政治秩序 法律秩序

  邓小平法律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我国法制建设的各个方面,为我国民主法制发展确立了基本方向。邓小平法律思想中,秩序很多时候被表述为稳定,在其不同时期的讲话、会谈之中都作了精辟的论述,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秩序观,成为贯穿邓小平法律思想始终的主线。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如何缓和矛盾冲突,减少社会风险,构建和维护良好社会秩序已成为关乎全局的重大问题。2006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在丰富的中国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邓小平秩序观为建设和谐发展的社会秩序提供了思想和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稳定压倒一切

  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秩序。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深刻体会并揭示了秩序的重要性,尤其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中特别指出秩序对当前中国的重大意义,强调以稳定作为前提,在稳定中实现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巩固稳定。邓小平认为“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是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要做到这样的事,必须有安定的环境”,①并进一步指出:“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②因此,对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中国来说,“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③可见,在邓小平看来,稳定的秩序不仅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成败,也关系到国家的发展。邓小平的秩序观为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提供了指导思想。

  “两手抓”,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社会秩序的建立和变更必须反映和符合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状况,唯有如此才能稳定正常地运转。邓小平的秩序观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其中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思想对我国建设市场经济的实践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邓小平主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④提出要搞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对于市场经济的“社”姓“资”性质问题,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提出了着名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消除了人们“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的思想顾虑,极大地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邓小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这些经典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架构。正是在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存在着矛盾,尤其在新旧体制的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的冲突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如劳动力市场与按劳分配、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同富裕的矛盾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缓解和解决,势必会影响到全局利益和社会稳定。良好的秩序在这个新旧体制转型时期显得尤为重要,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秩序所需的社会控制手段“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⑤邓小平特别强调“法制完备起来,司法工作完善起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整个社会有秩序地前进”,⑥“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⑦体现了法律是邓小平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主要手段,即邓小平极力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治秩序。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作者:咏梅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