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所长、研究员):城市化是大多数人所期待的新引擎,但是也有一个问题,即未来以农村劳动力进城为表征的城市化进程,还能保持过去10年的速度吗?所以,我引入一个概念,即发动深度城市化。
过去城市化进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没有改变户口性质的往日农民,按照定义被统计为城市常住人口的结果。他们像城市人一样就业和生产,由于两个原因,他们的消费模式与城里人却不尽一致:一个是他们预期仍然要回到农村老家,所以他们的收入是为回乡而准备的,是按照农村模式消费和储蓄的。一个是他们不能享受全部城市公共服务,包括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等,所以他们的消费有更多的后顾之忧。而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也没有把他们的需求完全考虑在内。因此,城市化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并不能从这种城市化模式中充分发挥出来。
深度城市化的含义就是把简单的城市常住人口的增加,改变为尽享城市公共服务的市民的增加。换句话说,就是把已经进城的农民工身份转换为市民。设想作为常住人口的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庭已经发挥了一半的城市化功能,深度城市化可以在城市化数字不变的情况下,发挥另一半城市化功能。这样,即使今后城市化速度低于过去,只要是符合这个深度定义的,反而可以事半功倍,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城市化战略,达到高度城市化的目标。如此,很自然会涉及到户籍制度改革,城市户籍改革如果没有社会保障覆盖水平、义务教育权利和升学权利、住房权利等公共服务的内容,就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