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4月8日电 (记者 赵健)今天上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李义平教授做客人民网理论频道,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题进行访谈,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在工业化过程当中,“中国制造”、“中国加工”走向了世界,从而为中国的经济带来了一个持续高速的增长。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之下,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确实受到了严峻的考验。自主创新这个压力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什么警示?
李义平认为,自主创新应当是很重要的,每次经济危机之后,都会带来一个巨大的创新。因为危机淘汰了很多落后的,再一次占领市场的时候必须是先进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危机的不断刺激,这种杠杆作用,淘汰了落后的,才有世界经济的波澜壮阔的发展,才有不断地创新。你要再次占领市场,必须先进。
李义平说,我们国家的经济恢复、向好,如果没有创新的话,一个平面的,在原来的产品结构、原来的产业结构上的恢复,本身就是应当探讨的,是很有问题的。从这个创新来看,有研究经济史的,怎么样分呢?就是一个巨大的创新,然后带动了一系列的相应的创新,然后涌现了一批企业家,然后带动了世界经济长达七八十年的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760年到1840年,当时主要的对象,产业是纺织机,然后带动了整个这个产业,带动了整个世界经济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40年到1950年,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汽车、交通、通讯、生物工程,包括计算机,都是这个时代。所以,它带动了经济长达很长时间的发展,而且这个产业革命发生在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率先经济发展,哪个国家就强大。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50年到现在,是所谓的知识经济、所谓的信息经济。现在看还看不出它的尽头,这个创新是永远没有完结的,发生在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率先挣得超额利润。
李一平表示,美国可以向全世界出售它的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先进的创意。马克思当年说,资本家(现在的话就是企业家)率先创新是因为他能够获得超额利润。一个企业是这样,一个国家是这样,所以,中国不得不创新。如果不创新的话,就依然是中国制造,依然是中国加工,中国制造、中国加工就是技术是人家的,依然在一个极端的基层面的加工产业,而且用的是我们的原料、资源和环境。这样发展下去是非常被动的,创新少了,挣不到很大的利润,低层次的,很薄的利润,而且我们的环境、我们的资源负担会很重,而且大而不强。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或者核心应该是提升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温家宝总理的原话就是自主创新的内生的经济增长模式。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出去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能也是一种空的,因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就是要创新,要有自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