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是军人熠熠生辉的精神铠甲和亘古不变的追求。古今中外,任何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军队,莫不崇尚荣誉、渴望荣誉、珍惜荣誉。当代世界,以美国为代表的外国军队在推进变革和使用武力的过程中,极为重视激发官兵的荣誉感,以保持和提高军队战斗力。许多国家将“荣誉”纳入其军人价值观,作为军事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荣誉激励机制与方法。
爱国与尽责的导向鲜明。惟有忠诚祖国、恪尽职守的优秀军人,方能获得荣誉的褒奖。美军从新兵入伍就积极开展有关国家观念和职业道德的荣誉教育,使官兵确立美国是世界上最美好国家的意识和为国家而战的决心。在西点军校校训“责任、荣誉、国家”中,“荣誉”是连接“责任”和“国家”的桥梁与纽带,折射出军人荣誉来自为国家尽责任的理念。俄罗斯军队倡导“履行军人的天职,勇敢地捍卫俄罗斯”,以此作为军队各项建设的总体目标与努力方向。英国、德国、法国、印度、日本等国军队,无一例外地宣扬爱国心与民族优越感,将爱国情感和职业道德在荣誉标杆上凝结为一体。爱国与尽责,延伸出维护本国利益、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的政治要求,蕴含着诚实进取、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素质要求。这二者外化为荣誉,规范着军人的思想行为,引导着他们为国奉献的价值追求。
精神与物质激励并行互补。外军既重视精神激励,又注重利益驱动,并把双重激励的具体内容,通过立法建制确定下来。以美军为例,他们的精神激励系统完整。颁发分类细致的《军人行为守则》、《品德指导纲要》、《军官手册》、《士官手册》、《士兵手册》、军校学员《荣誉准则》,明确规范军官、士官、士兵的荣誉观与荣誉行为;设立各种勋章、奖章、勋表、徽章、纪念章等,区分集体与个人,覆盖整个军旅周期和全部军事生活,尤其侧重于表彰作战与执勤中的优良行为。如,最高等级的国会荣誉勋章,只授予战斗行动中的杰出个人,所有美国军人均应向其获得者表示敬意;凡参加军事行动满30天者,均可授予纪念章;为国捐躯的军人,一律发给总统签名的荣誉殉职证书,并以归葬公墓或树碑立像的不同形式给予哀荣。
营造相应的军营氛围。开展军事文化建设,使官兵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化,是外军较为普遍的做法。美国从五角大楼到基层连队,从军事院校到海外基地,一座座军营宛如一个个生动形象的荣誉展示厅。战争纪念碑和英雄塑像在营区内静静矗立,特色徽标、格言口号和优秀军人的相片随处可见,珍贵文物与战利品在荣誉室有序陈列。有的国家军队具有以著名将领、英雄人物命名武器装备、重大建筑乃至军事单位的传统。充分利用各种典礼、仪式和活动营造氛围。美军在每年重大节日特别是“武装力量节”、全国阵亡将士纪念日和各部队的“建立纪念日”,每逢入伍退役、晋职晋衔、立功受奖、职务交接、参战迎送等重大时机,都会举行隆重仪式和丰富活动,并邀请军人家属参加共享荣光。欧洲一些国家如匈牙利的军队,极为重视“母亲节”,每年这一天都会邀请优秀军人的母亲莅临部队。特定的军事文化氛围时刻昭示官兵,自己身处英雄团队,肩负神圣使命,有责任有义务继承传统,争取更大荣誉。
借助广泛的社会资源。社会认同是激发军人荣誉感的重要因素,西方一些军队有意识地建立和完善与地方政府、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及普通民众的互动机制。美军各部队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和地方建立了“新闻发布卡”制度,当官兵取得突出成绩或受到表彰,军方就填写新闻发布卡寄至其家乡,由地方媒体公之于众;通过确定“军人子女月”、“军人配偶节”、“全国家庭周”及制定“家庭支援计划”等方式,动员社会力量为军人及其家庭提供情感关怀与实际帮助;通过规定部队开放日的方式,与民众近距离交流接触,向民众展示军队建设成果。所有这一切,都围绕着提高军人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声誉而展开,力求使军人荣誉根植于雄厚的社会基础和强大的民众支持之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军荣誉激励中的合理成分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我们应引导官兵端正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自觉树立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要求相一致的荣辱标准;完善荣誉激励机制与方法,营造争先创优、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掘社会资源,形成合力,进一步激发广大官兵的荣誉感、自豪感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