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历史与现实向度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10-05-07 17:08:00

  社会主义社会在否定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过程成长起来,由此,批判封建主义和批判帝国主义意识形态,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历史向度。社会主义社会是对封建社会的革命,但仍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并将和资本主义社会长期对立共存,由此,批判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批判吸取资本主义文化,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现实向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一概念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第一是社会主义,第二是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是一个社会形态概念,指的是不同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等的一种社会形态,它是从生产资料占有方式的不同来界定社会性质的。马克思主义在解释社会的结构和性质时经常使用这一概念。社会的界定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如从生产力方面可以将社会界定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从经济方面可以将社会界定为原始经济社会、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从技术方面可以将社会界定为石器社会、铜器社会、铁器社会等。核心价值指的是一定社会中人们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观念,表明在一个共同体中,某些事物对人们具有的有用价值的普遍性。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往往是在国家的倡导下形成的,它对于维护国家意识、民族认同感起着意识形态的作用。因此,它也是一定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或者主流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指的就是特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当前,提出建设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要就是为了加强人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感,调节社会转型中的矛盾冲突,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本文研究的是,当我们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作用和意义时,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感和现实感。我们认为,为了避免抽象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必须研究它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指向和现实指向。我们将其归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历史向度和现实向度问题。我们期待,本文的研究将为建设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作用和意义提供历史和现实依据。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的历史向度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构成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对封建主义社会的否定中,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形态――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否定中产生的。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具有这样的特性。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成立是对封建专制的沙皇王朝和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否定,新中国的产生,是对中国国民党统治和第二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否定。中国国民党的统治具有新军阀的特质,而新军阀不过是封建割据势力在新时代的变种。资本主义社会具有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性质,是和封建主义相联系的,根本上它是一种持有现代枪炮的封建主义,它所改变的只是把佩剑、骑马等武器装备,改变为飞机大炮而已,而两者相似的地方是,都对占领他人的领土怀抱野心。以扩大版图为扩大自己势力的目标取向,这既是封建主义转化为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基础,也是它们的共同特征。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曾极大地鼓舞了亚非拉人民,在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追求下,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数十个国家摆脱了殖民主义统治,建立了民族独立国家。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否定,是社会主义为人类作出的重大贡献。自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后,以领土占领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积累方式被彻底否定了。社会主义根本上是在对封建主义的否定中产生的,这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历史向度。建设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必须继续开展对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历史上的中国,以“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曾为维护不平等的封建等级特权制度提供了合法性,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合法性自然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消失了。然而,由于意识形态本身具有的惯性使然,以及经济基础的现实改造是一个延续前人成果的过程,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还会残留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比如,封建等级特权思想的存在就是突出的一例。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存在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等级制度和特权思想,构成了特殊的二元社会结构,即权利在一边积累,义务在另一边积累。国家统治阶级因为握有一切权力而占有社会一切权利,而人民则由于处于无权力的地位而没有什么权利。最典型的就是个人或家庭的土地或财产私有权没有法律保护,生产者个人私有制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育。由于生活没有物质资料做保障,生产者的心态形成了一种依附性的人格心理。无财产状态成就了被奴役的心理状态,反过来,被奴役的心理状态又强化了无财产状态的继续。新中国的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国家制度层面改变了旧有的等级秩序,也初步建立了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改革开放后,村民委员会、基层职工代表大会制等措施的施行,又在社区层面进一步落实了人民权力。“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的内涵,一步步在制度建设中得到实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推动下,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展很快,随着公有经济、非公经济多元经济结构的逐步形成,建立市民社会的需要逐渐成为客观现实。前三十年以利益追求为价值取向目标的改革,正转变为建立权利保障体系的新一轮改革。建设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新一轮改革提供了意识形态保障,而对封建主义意识形态残留的清理,则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解决民生问题正在成为建立权利保障体系的新一轮改革的突破口。据社会学家统计,2008年和2009年,全国社会群体性事件都达到了9万多起,其中三分之二与农民失地、工人下岗、房屋拆迁、劳资纠纷等相关。问题的产生与弱势群体丧失生产资源、生活资源相关。这其中引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弱势群体因其权力缺失而导致了权利缺失。如何把宪法赋予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国家意志,更彻底地加于落实是新一轮改革的重要任务,而人民权力落实之日,则是特权思想退隐之时。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作者:李杰 卜彤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