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6月5日,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以“举全国之力”加快灾后恢复重建。5天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确定粤、苏、沪、浙、京、辽等19个省市立即组织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2010年5月11日《瞭望新闻周刊》)
从2008年5月12日到2010年5月12日,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想起两年前的这一天,山河失色,生灵涂炭,苍天垂泪。然而,在特大地震发生的一瞬间,全国各族同胞的心就紧紧地系在了灾区、系在了每一位受灾同胞的身上。
在祖国的任何一片土地上,我们都能听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激昂呼声,到处都在传递着“众志成城、共度难关”的真挚感言,到处都在上演着“手挽手、心连心”的大戏,灾区群众和全国人民一道,在1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书写着最为动人心魄的篇章。
我们不能忘记,也永远不会忘记,按照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为了帮助灾区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各省市一批又一批大规模、高水平的对口援建项目和物资汇聚到灾区。而各省市领导同志更是雪中送炭,纷纷亲赴灾区商讨对口援建工作。北京市委领导同志在四川省驱车300多公里,实地了解什邡灾情,慰问受灾群众,看望工程建设者,部署援建工作,并宣布启动一批援建项目。上海市委领导同志在考察对口支援的四川都江堰时强调,要坚决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做灾区恢复重建的坚强后盾与可靠后方。江西省委领导同志赴四川省绵竹市考察地震灾情,看望慰问受灾群众,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商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还有山东、广东、浙江、江苏、安徽等省委领导同志都在为灾区重建“摆兵布阵”,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首都标准”、“广东速度”、“上海质量”,感受着“湖南思路”、“福建理念”、“河北规划”,感动于“河南奉献”、“山东情谊”、“浙江关切”……来自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迅速推广传递、培植生长,有力地促进了灾后恢复重建进程。
“现在,走进四川灾区,最漂亮的是农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一名网友的观感集中表达了人们的评价,也让我们收获着一种感动,这就是灾后援建的“中国速度”。
我认为,这种“中国速度”,展现的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展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展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与活力,印证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难怪灾区群众流着热泪说:“有家真好!”,难怪外国媒体感叹:“中国式帮扶力量惊人!” 这正是大灾后中国援建速度的魅力!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