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斗力诸要素中,人们往往只关注人员、武器装备和编制,而忽视文化这一隐性要素。正如科学技术是附加和内含于人员和武器装备之中的“内要素”,文化则是内含于人员和编制中的“隐性要素”。
文化因素对战斗人员所起的作用,是由文化的社会性、民族性和渗透性等本质特征所决定的。战争实践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驱使达成战争目的的手段,已从消灭对方有生力量向摧毁对方抵抗意志转变。技术手段“硬摧毁”所产生的震慑效应是一时的,而文化攻心“软杀伤”所产生的“同化”效应,则是久远的。也就是说,攻占一个国家的领土容易,但征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意志很难实现。伊拉克战争后,越来越多的美军参战官兵痛感:美军虽然在技术层面取得了战争胜利,但却输掉了文化层面的战争。
现代战争较之以往战争,人员的伤亡数大幅减少,美军提出“文化中心战”正是这一思想的反映。作战人员能否更快适应陌生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战地文化氛围,将是决定未来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而诸如通过结盟、利用非军事同盟了解对手的意图,争取理解、建立互信等手段,则更可能赢得持久的胜利。自然,完成这些任务都需要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并具备理解对方文化的能力,尤其当对方采取非常规手段作战时,仍能够深刻理解对方的动机意图、作战方法和民族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比提高武器精度、机动速度或数据传输带宽更为重要。
总之,现代战争要求军人必须具有超强的文化感知能力和对战争的直觉能力。历史上所有伟大指挥员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具备独特的文化感知和战场直觉。他们依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思考感知指挥作战,使战争表现得完美、协调,甚至能够达致“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战果。
当然,这在另一方面也警示我们,必须切实做好“文化”防护,设置“防火墙”,以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