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于国际合作背后的、并与之关系休戚的因素就是文化,这一文化的核心就是交流、沟通与理解。世博会搭起了这一沟通、理解和交流的桥梁。
梁启超在1902年的《新中国未来记》中曾经描述了60年后中国举办万国博览会(日语用“万国”,中文用“世界”)的理想描述。他认为商业、器物之外,还有精神和学问,并高瞻远瞩地提出,这将是一个中西文化交流的盛会。尽管上海世博会比梁公的设想迟到了近半个世纪,但他所描绘的世博会盛况和主题与今天世博会的理念和内容不谋而合,这就是世博会的深层内涵:全球文化大展示。
本次世博会有189个国家和地区、57个国际组织参加,数量为历次世博会之最,其中,由参加国自建场馆的就有42个。从形式上参与国家馆的设计,以及集最新技术、国家理念和文化创新的非凡创意,成为世博会的外显标志。然其深层的内容,最重要的是不同国家和组织在这一具象的新的地球村内,除展示自身国家文明的进程外,还展示出存在于现代具体生活场景中的各自文化特性。这一文化特性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并非本国单一文化的展示,而是多元的,包括一国之内原住民族或少数民族文化的展示。在这里我们会看到世界文明的各种古今成果的表达,也会领略文化传承与文化创造的生命力之所在,文明和文化超越了历史时期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复杂的空间才能达到的碰触和交流。不同的文化已不是静态的表述,而是动态的流动过程,这些不同的文化流,在世博园内荟萃,在崛起的中国聚合,在向世界展示全球文化的多样性与其活力所在。在中国舞台上的文化展演,本身也是把中国思想中“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推向全球的重要契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上海世博会,能够把这种理念,渗透到全球的每个角落。世博会的多元文化展示本身,对于提升我们理解文化的多样性、进行国际化的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这个时代是沟通、交流、合作、发展的时代,国家之间、意识形态之间的壁垒,早已为经济利益、互惠关系所打破,一个充满理性的经济时代取代了固有的温情充塞的人文时代,吸收人类文明创造的所有财富与中国特色,本身就在强调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色彩斑斓,与中国文化在现时代的开放性格。这一植根于文化土壤、反映时代精神的认识论突破,以及“入世”、“奥运”、“世博会”等标志性成果,使得我们与异国、异文化之间的合作,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然而,隐于国际合作背后的、并与之关系休戚的因素就是文化,这一文化的核心就是交流、沟通与理解。世博会搭起了这一沟通、理解和交流的桥梁。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全球体系下的国际理解可以说是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在理解他国、他民族、他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够接受、相互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价值观的多样性。
此外,世博会的文化展演还包括技术的范畴,在一定意义上这里的技术是作为文化的技术。人类在进入信息社会、高科技时代的今天,“技术和文化”或“技术与人性”之间的互动关系,仍然是科技与人文的主题之一,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高科技时代会有明显的人文文化的复兴潮流,这也是此次世博会传递出来的重要信息。特别是在东方社会,东方文化的人文特质一定会超越技性对于人性的束缚,使得技术、文化和心性达到有机的统一。从人类的整体、文化的消费与技性人性讨论全球体系中的文化问题,其背后离不开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而中国社会和文化中所积累起来的对异文化理解的精髓与人文精神,一定会为“和而不同”的文化共享的高科技的全球社会的建立,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也是此次世博会文化展示的文化自觉。(作者系中山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