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的繁荣,有目共睹。说电视剧是国人第一文化消费品,实不为过。电视剧在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上,确实功不可没。但是,电视剧满足了人们的文化消费是不是就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写奇容易写常难
生活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的,但多数情况下,也是一种常态,尤其是和平年代,生活本身没有多大变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不觉,儿女变成了父母,青丝变成了白发,由穷变富或由富变穷,一辈子就过去了。一代接一代,代代如此。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都活出了自己的性格和品格,都活出了自己的味道。艺术是生活的反映,艺术是生活的镜子。人们需要艺术,就像人们需要镜子一样。从镜子里看到的是自己,从艺术中看到的虽不是自己,却胜似自己———他人的生活滋味通向了自己的体验。优秀的作品,就是能够写出生活的深厚味道,引起人们丰富的共鸣,给人们心灵以启迪或镜鉴。
遗憾的是,我们的现实题材电视剧还缺乏这种生活的“厚味”,或者说,生活常态“味道”不足,而是多用一些诸如拳头枕头、大吵大闹、发泼撒野、权谋诈变、身世之迷、怪病血疑、无头奇案、黑道白道等等“猛料”来“刺激”观众。家庭伦理剧中也是“战争”连连,马家“战”,牛家也“战”。国之“战争”在历史剧中演得刀光剑影,家之“战争”在现实剧中演得唇枪舌剑。总之,生活总是处于“战时”,多见的是非常态的人和事,常态生活不多,常人不多。观众也早见怪不怪,把这种“战时”生活当成电视剧“艺术”的常态。那么,真正的生活常态与常人为什么在电视剧中少见?因为“画鬼容易画人难”,进而推之,不就是“写奇容易写常难”么?俗话说,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为什么?因为年月稀少而日子常在。常者难也!所以,越是日常的生活越难过,越是人们熟悉的生活越难写。常言道,平平淡淡才是真,淡味至味。于平常中见深味是艺术的大智慧。之所以说朴素是艺术的最高境界,道理正在于此。
我们的电视剧很繁荣,但我们缺少真正的电视剧作家,导演不少,但真正顶得起“艺术家”头衔的并不多。我们的编剧与导演常常是为出资方打工,只对“老板”负责,并不对艺术负责。于是,不少现代剧都从概念出发,从类型出发,从套路出发:英雄救美,公子落难,乌鸡变凤凰,鲤鱼跳龙门,灰姑娘与王子,公主与乞丐等等,天下离奇故事无非就是那么几个套路。巧合奇遇,再加上那些百用不厌其烦的“猛料”,必然编制成非生活常态的离奇故事,似乎也五味俱全,就是差一点生活的真味道。有的几乎就是闹剧,从头“闹”到尾,不闹不成剧。虽说是现实题材,但离常人的生活、常态的生活还是太远。外在的情节起伏、激烈闹腾有余,内在的合乎人情、贴近人心的细说慢道不足。电视剧满足了人们的文化消费,但还不能真正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心灵抚慰。外在的咋呼热闹无法代替内在的审美感动。
收视率对生活常态的扭曲
在电视剧市场上,收视率是个独尊,无人不敬奉。收视率高,就有高价,反之,地价也无人问津。收视率是电视剧的商业价值,对收视率的要求是资本的本性所决定。因此,投资方也好,电视台也好,都活在收视率上。收视率高才能皆大欢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收视率?不是讲“出奇制胜”吗?谁听过“以常取胜”?“常”就是“平常”,“平常”怎么能引人瞩目?人就生活在日常中,谁还要看这种日常?唯“稀奇”(这里先不谈“古怪”)能引人注目,也才能提高收视率。两个人在街上谈话,路人肯定不会围观,因为太日常了、太正常了。两个人如果在街上吵架,立即就会有路人驻足围观,两个人如果在街上打架,围观的人就会更多,即使两辆车在街上刮蹭,也有好奇者投来目光。这就是“收视率”———因为吵架打架不是常态是稀有,难得一见,所以要看。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家庭剧也要名之为某某家的“战争”,不吵架、不打架,也得“冷战”。前些年是“商战”如火如荼,这些年是“家战”烽火连天、鸡犬不宁。猎奇与好奇是人的本性之一,要提高收视率就要调动人的这一本能,故而要写奇态异态稀态而不写常态。物以稀为贵,事以稀为奇。由此可见,收视率对搜奇猎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现实题材剧无心深入生活常态,无意展现生活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