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了党的自身建设问题,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体现了强烈的党建忧患意识。这种党建忧患意识,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党的先进性的能动反映,更是党的先进性的自觉提升。
树立党建忧患,是时代的要求
党的先进性是党建工作永恒的主题。党的先进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环境下反映出的内容和要求不尽相同。对于执政党而言,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变化,正确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坚持推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切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是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对于共产党员而言,自觉学习、坚定信念、胸怀全局、心系群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就是保持了先进性。为确保党的先进性,使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指出: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当前党建忧患意识集中反映了党的先进性的能动效应。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我们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同时,决议在全面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查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许多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认为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觉,抓紧加以解决。作为执政党,强调党建忧患,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被动思考,而是一种面对历史教训的自我反思,是一种面对现实问题的主动应对,这种反思和应对,体现了党面对新形势的一种警觉和睿智。
强化党建忧患,永葆先进性
党建忧患意识自省存在问题表现了党的先进性的高度自觉,也表明了永葆先进性已成为党的一种自觉行动意识。《决定》指出:“党的执政地位不可能一劳永逸、一成不变。”作为执政党,目前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党外而是来自党内。党内最大的问题就是党的先进性问题,党的先进性一旦丧失,党的执政地位就可能变化。《决定》所总结的党建6个方面基本经验,从不同的层面上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尤其是关于“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基本经验,集中反映了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揭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关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生死存亡这一真理。中国共产党依据总结的基本经验,面对新的形势,又从6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和要求,列举了30条重要的新要求新举措,这些重要的新要求新举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肩负的历史使命的有为之举,表明了党的先进性的自觉行动意识。
党建忧患意识应对复杂环境表达了党的先进性的自觉意识的提升。中国共产党将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从人类发展的高度,忧党、忧国、忧民,本着对人类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强调党建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不断发现、找出党自身建设中的缺失与不足,进而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追根究源,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保持党的先进性。如今,这种先进性已经成为党建工作中的一种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意识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中表达得十分明确。通过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党应对当前各种复杂环境下的党建忧患意识所表达的先进性已经提升为一种责任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意识的提升,对确保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历史使命,必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贺培育、唐光斌,分别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首席专家、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