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虽还是一个新概念,但低碳经济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日前,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已明确提出建设低碳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新型能源等新兴产业,积极探索低碳绿色发展模式。像四川南江这样的国家级贫困县,要更新观念,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和现实途径,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口协调型社会。
一、发展低碳经济,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资源就是财富,资源也是有限的。必须立足西部大开发10年后新的发展条件,拼抢机遇,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发展特色农业。按照低碳发展的要求,建立低碳、绿色的农业生产和销售模式,逐步克服地理条件和传统生产方式的制约,促进特色农业发展提档升级。积极打造正直农产品加工园区,把农产品循环经济概念和低碳“菜篮子”概念引入农业产业化发展之中,加快发展生态农业,使金银花、富硒茶、山核桃、南江黄羊、生态土鸡等名优特色农产品都市化、产业化、市场化。大力推广“畜-沼-菜”循环利用的种养模式,搞好“人畜分离、小区养殖”,促进无公害化种养。
发展新型工业。按照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加快推进乐坝中小企业园区和坪河非金属产业园区建设,以绿色环保、循环利用为原则,优化和调整工业布局,打造低碳工业经济基地和清洁生产基地。紧紧围绕“工业兴县、工业强县、工业富县”的发展战略,努力规避资源储量迅速减少、初级产品多、生产集中度低、技术装备差、环境污染重等发展壁垒,促进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约束良性互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推进金属、非金属、木材、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技术改造,认真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优化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节能减排。立足矿产资源差异化优势招商引资,做好引进低碳工业企业、减耗减排、提高综合效益、破除浪费行为的“加减乘除”法,提高产业关联度,延长产业链,促进低碳工业发展。
发展生态旅游。随着旅游的快速发展,节能减排和环保的重担也不但加大。要立足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宗旨和理念,积极打造光雾山和红鱼洞库区的旅游产业园区,巩固提升光雾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成果,处理好房地产开发、自然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推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大整合和捆绑项目资金的力度,以低能耗、清洁化为基调,切实加快景区生态停车场、步游道、生态厕所、标识标牌等配套设施建设。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等主要环节的低碳处理和包装,使“绿色旅游”融入和贯穿于游客的整个旅游过程。按照依山就势、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的思路,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切实分担景区游客压力,形成“大景区”和“乡村游”相得益彰的合理局面,建立旅游低碳发展模式。
二、发展低碳经济,着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强化“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积极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倡导节约消费和绿色生活,全面树立起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以科学规划为引导,转变生产方式。坚持全面规划、统筹运作、循序渐进原则,制定出台专门规划,用低碳的理念拼机遇、谋发展、作决策,稳步推进低碳经济建设。坚持把经济社会发展同城市建设、生态修复、产业培育、新能源利用、环境治理规划与全县低碳经济发展规划相衔接,勾画低碳经济发展蓝图。全面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制定重点行业和职能部门低碳经济发展专项详规,全力保障低碳化生产。按照优先发展低碳产业的思路,保护好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资源,切实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守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红线”不动摇。严厉打击破坏资源和环境的违法违纪行为,健全资源开发评估机制,用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的理念指导招商引资,促进创业创富,为发展低碳经济营造良好环境。
以典型示范为抓手,转变消费方式。坚持以“点”带“面”,在全县选择2-3个乡镇、3-5个企业、5-10个村作为发展地毯经济的试点示范,逐步推广。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由传统的高碳消费模式向低碳消费模式转变,迅速唤起全社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高度关注。把低碳消费进家庭、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医院“七进”活动与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适时总结,借鉴和推广成功经验以及先进做法,切实优化消费结构。通过以会代训、广播电视、新闻专栏、宣传资料、学习考察等形式,增强示范带动的实效性,让广大干群切身感受到转变消费方式事关发展低碳经济的成败,是当前和今后最急需、看得到、关联高的一项艰巨使命。
以社会联动为根本,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社会工程,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规律、优化服务,全民行动、人人出力,不断探索、加快推进。深入开展“转变发展方式”大讨论,查找和分析本地本单位与科学发展“不适应、不符合、不协调”的问题,转变观念,凝聚共识,着力营造人人都当转变发展方式“主人翁”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着力构建城乡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农村,着力控制农药、化肥等污染,推广平衡施肥和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全面实施“三建四通五改”,构建“绿色”村庄。在城镇,根据功能定位,科学规划配置路、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避免高耗高排高污染,努力打造山水园林城镇。
三、发展低碳经济,着力构建人口协调型社会
随着人口基数的增大,发展需求的压力也不可避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发展低碳的理念上、举措上、机制上下功夫,始终保持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推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
广泛宣传变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必须认真贯彻《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切实加大普法力度和广度,切实增强广大干群节能环保意识和低碳生活观念。通过广泛深入宣传,积极倡导低碳生活、绿色生活,让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低开支、低代价的低碳理念成为生活时尚。教育和引导广大干群自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理念、消费模式,积极争创“节约型家庭”、“节约型机关”、“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节约型农村”,着力营造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构建节约型社会。强化宣传引领和知识培训,使低碳经济从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走向产业圈,从专业人士走向普通公众,使大家了解“低碳”知识、参与到“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去。
创新机制促发展。实现人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人人参与。建立健全保障和推进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全力做好发展低碳经济的各项工作。积极创办节能洁净、高端高效的产业和项目,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排放和污染。进一步细化和明确重点行业、重点部门节能减排目标,促进在技术、人才、管理、资金等方面的合作,坚决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积极争取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优惠政策、技术支持,加大对高端技术企业的引进力度,促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完善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推行农田清洁生产模式,支持和鼓励应用太阳能和沼气等可再生能源。严格控制违章建筑和乱搭乱盖,保持川北民居风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严厉打击破坏生态、污染环境、滥采乱采资源等违法违纪行为,加快推进人口协调型社会建设。
整体联动抓落实。领导是各项事业的“指向针”和引领者,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确保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手段。构建人口协调型社会,党政主要领导要广泛凝聚共识,对目标、力量、资源、资金等发展要素进行有效整合,整体联动、强力推动、重点突破。各地各部门“一把手”要把发展低碳经济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组建专门班子,落实专门人员,形成抓“一把手”和“一把手”亲自抓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行政督查和问责,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三高”行业扩张,加大对自主创新与节能环保产品的扶持力度,制定和实施差别化政策,增强落实的针对性,保障生态安全,减小资源和环境压力,促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作者为中共四川南江县委常委、县委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