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始于部队装备更新而形成的成建制、成系统形成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简称“两成两力”)建设思路,不觉间已在全军部队实践10年。10年探索,10年收获,“两成两力”已然成为我军部队战斗力持续生成的一个成熟范式,成为部队战斗力的生动概括和代名词,令人想来不胜感慨。面对生成、提高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这一新的战略要求,卓有成效的“两成两力”必须创新发展,怎样创新发展?本文许多思考、认识,值得一读。
生命力在于契合战斗力生成基本规律
长时间内,我们曾经多么地震撼、羡慕世界强军作战部队几年更新一次武器装备,5年修订一次训练条例!直到我军部队也开始数年一换装,直到“成建制、成系统形成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这一建设思路,终于形成并广泛推开。
10年探索实践,“两成两力”的蓬勃生命力来自哪里?
科学总结部队战斗力建设经验。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军武器装备建设从初期的“万国牌”,逐步走向正规化、现代化。上世纪90年代,我军武器装备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但装备“多代共堂”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善。面对发展不平衡状态,统帅部研究总结新装备形成战斗力与老装备作战保障效能巩固并重等新情况,系统提出成建制、成系统形成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的建设思路,有力保证了部队战斗力的持续增长。在军队建设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新时期,“两成两力”指导部队立足现有装备,以新装备为重点,保持战斗力常态有序地提升,不仅激发了广大官兵的训练激情,更带动了军事理论、编制体制、军事训练和人才建设的快速发展。
积极适应新形态作战能力生成内在要求。近期几场高技术战争突出表明,部队战斗力不再是提高单件武器装备、单个作战单元、单一作战系统作战能力的“要素生成”,而是集成诸要素在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以不同方式融合基础上的“系统生成”。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不仅要重视单件武器装备的战、技术性能,更要重视武器装备体系的整体效能;不仅要重视单一武器装备的作战保障能力,更要重视武器装备成系统、成建制形成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两成两力”建设思路显然适应了新形态作战能力这一内在要求,成为部队推进新军事变革、提升核心军事能力的必由之路。
大胆借鉴外军战斗力建设有益经验。纵观世界强军部队建设,尽管提法、表述不尽相同,但都十分重视武器装备成建制、成系统形成战斗力问题。美军在发展各种打击精度高、毁伤能力大的先进武器装备,并确保其系统配套、功能匹配的同时,大力强化武器装备技术“横向一体化”建设,努力推进各武器装备系统的无缝链接和信息共享。俄军通过建立集中统一的装备管理体制,强化装备训练和保障力量建设,推进武器装备的系统化,使部队现有装备形成综合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德国强调以人与武器系统为中心,积极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军队形成整体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而我军部队的“两成两力”建设,在借鉴世界强军向信息化转型普遍经验的同时,突出强调我军特色,也为部队其他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坚持“成建制”思路以适应编制体制实际
■完善“成系统”模式以体现体系作战要求
体系作战对“两成两力”提出新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武器装备的更新,战争形态发生明显变化。海湾战争,美军通过C3I系统将多维空间作战行动联合一起,体系破击的作战方式已然成形;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绝对掌握制空权和制信息权,在体系破击的基础上实现了全维作战。未来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信息流主导物质流、能量流,在时域、空域同步扩展和精确释放。这一完全不同以往的战争形态,将对“两成两力”建设提出怎样的全新要求?
整体联动。未来体系作战,将在陆、海、空、天、电和网络等领域同步展开,军兵种的界限逐渐模糊,作战、保障行动趋于一体。“两成两力”建设只有注重发挥信息“共享、融合、联动”优势,优化配置各类资源、力量,把各部门、各系统以及地方保障力量和战略、战役、战术等保障要素都纳入整体保障体系之中,并成建制、分系统、成体系地整体集成,实现与作战力量及武器平台之间的无缝链接和整体联动,才能既适应部队平时建设“成建制”的体制编制要求,更适应体系作战“成系统”的本质要求。
信息主导。未来体系作战,大量信息化装备、信息系统运用于战场,研发供应其所需要的软、硬件以及信息化武器平台维修管理,将成为“两成两力”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必须把信息和信息化系统作为重要保障和建设资源,从内容到形式、从手段到方法、从对象到环境都进行革命性加强,切实保证信息优势转化为决策优势、决策优势转化为行动优势。另一方面,必须注重挖掘保障信息系统的潜能,以信息流引领各种保障资源一体化高效运用。
聚焦体系。未来体系作战,敌对双方将由“简单个体对抗”向“复杂整体对抗”位移,装备建设和保障尤应注重系统与系统间的功能耦合、节点与网络以及网络与网络的可靠连接与安全运行,保证作战体系灵敏高效。“两成两力”建设必须在量的扩展中实现质的提升,不仅确保作战体系可靠运行,而且能够精确控制保障时域、空域、规模,提高对作战体系关键节点“端对端”的保障能力。同时,必须特别注重强化网络保障能力,支撑各种作战要素实现信息共享和功能耦合。
动态重组。未来体系作战,战场透明度增大,双方对战机的把握和利用,大都在游离和动态中进行。作战单元的“游离性”,作战方式的“动态性”,势必要求装备建设和保障具有快速聚焦、动态重组的功能。“两成两力”建设一方面应突出多能模块化编组运用,实现同一主体多种保障能力,一种力量多种用途,根据需要快速组合任务部队;另一方面应要求各保障要素、单元成为智能性的主体,自动适应战场环境,自主协调友邻间关系,实现快速反应、快速到达。
■以“作战能力”牵引“保障能力”变革转型
■以“保障能力”支撑“作战能力”发展创新
聚焦体系作战才能再续辉煌
我军部队10年推进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建设的实践表明,“两成两力”建设思路不仅契合部队战斗力生成基本规律,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能够随着作战理论、武器装备、组织结构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其实现形式。这一点,也不难从世界强军的建设思路上得到印证。美国国防部近年在不断试验一系列新型武器装备的同时,就特别推出了全寿命周期系统管理(TLCSM)和基于性能的后勤保障策略(PBL)等重大装备保障转型举措,以切实促进军队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的共同提升。顺应这一发展大势,“两成两力”建设只有切实强化创新思维,才能以提高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为核心,加快我军的转型发展。
以装备保障方式变革为抓手。作为融合保障资源、整合保障力量、优化保障手段的阀门和“闸口”,装备保障方式变革涉及指挥、部队与保障对象之间关系的调整与重塑,是提升体系作战装备保障能力的关键环节,是“两成两力”建设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和重要抓手。必须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突出解决保障需求感知、保障力量编成、资源配置调控、保障路径畅通等问题,积极推进装备建设和保障指挥由程式流转向精确快捷转变、维修保障由基于型号向基于能力转变、储供保障由数量规模向集约高效转变、装备管理由经验粗放向科学精细转变、力量运用由单一功能向综合多能转变,达成“需求实时感知、资源可视掌控、配送精确定向、行动全程调控”的变革目标。
以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为基础。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是“两成两力”创新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内在“引擎”。美军近年积极将自动识别、远程支援等信息技术应用于装备保障,相继开发并投入使用后勤指挥主控系统、全球战斗保障系统、全资产可视化信息系统、库存控制点(ICP)自动化信息系统等信息化保障系统。我军推进这一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必须充分依托国家和国防信息基础设施,实现装备保障信息采集、存储、传输、处理、使用、反馈的一体化和自动化,从而提高装备保障决策、指挥、控制水平,实现装备保障的实时、精确、高效。
以装备保障训练转变为推动。世界强军普遍把装备保障训练作为军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训练保障与保障训练的有机结合,促进作战保障能力提高,适应战争形态的一体化转变。近年,一系列多国军队联合演习,都以联合特遣部队形式统一编组,重点在地面、海上和空中进行战场预置、快速组建与集结等分阶段训练,全方位提高部队应对突发事件的协同作战和保障能力。着眼体系作战这些新要求,我军必须突出抓好基于信息系统指挥训练、装备要素集成训练,开展全员额、全要素、全过程综合演练,切实推进装备保障训练由应对一般机械化战争向打赢信息化战争转变;由相对分散、功能单一的保障体系向高度集成的保障体系转变;由组织常规技术保障向组织高技术保障转变;由传统保障模式向科学高效的保障模式转变。
以完善转型机制为保证。通过法规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减少人为因素影响,是“两成两力”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必须建立权威性领导机制,有力协调诸多方面复杂关系。必须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运行机制,把创新发展目标与标准细化、量化,按任务分工、阶段划分和发展进度等节点抓好落实。必须建立灵敏高效的反馈机制,防止发现问题不及时或处理不及时造成的失误,真正实现上下级之间纵向监控,各层次之间横向监控,各岗位上自我监控,保证“两成两力”建设各项工作按预定规范高效展开,务期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