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希 (国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现在民营经济发展就像过山路一样,走到了非常狭窄的口子上。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一是社会压力。当前对贫富差距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激起了全社会加薪的普遍愿望。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的所谓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复存在。“新生代”劳动力对企业的要求发生了根本变化,“忍”不再是他们的性格。这些新的社会因素已经转化成了巨大的社会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指向政府,更直接地指向民营企业。
二是市场压力。很多民营企业是在出口导向战略下发展起来的,主要是面向国外市场。沿海的一些中小企业,做加工贸易、出口,许多订单式的企业实际上不是“企业”,而是“生产车间”。从一个“生产车间”转变成一个真正的“企业”,在现有的国际分工格局下,是一个从蛹变成蝴蝶的“蝶化”的过程,这种压力是非常巨大的。
三是资源、环境的压力。资源、环境长期外部化的成本要慢慢地内部化,这对原本就高排放、高污染的民营企业来说,压力非同小可。
四是民营经济的脆弱性。民营经济的竞争力尽管有所提高,但整体看,创新意识淡薄,模仿、跟风仍是主要的做法。创新能力弱小、研发人员缺乏、资金少、员工素质偏低等等,脆弱的民营企业无疑已经处于战略性存亡的境地。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种战略性的瓶颈约束是民营经济的发展方式带来的。相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式而言,民营经济的发展方式存在问题更多,转换的紧迫性更明显,转换的艰巨性也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