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者博客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滞后经济结构大约15年左右。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经济结构,与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的社会结构不相协调,正是导致社会出现结构性紧张,产生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根源所在。抓住了社会结构的调整,就抓住了社会建设的核心。
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格局,包含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若干重要子结构,其中社会阶层结构是核心。社会结构具有复杂性、整体性、层次性、相对稳定性等重要特点。一个理想的现代社会结构,应具有公正性、合理性、开放性的重要特征。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社会建设的内容可以归结为调整社会结构。抓住了社会结构的调整,就抓住了社会建设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动,可以说是“几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具体表现如下。
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社会结构的基础结构。1978—2007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从18.25%。下降到12.10%。、从12.00%。下降到5.17%。,人口死亡率保持在6.5%。这一较低水平上下。在此基础上,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
家庭结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国家庭结构、结构模式及其社会整合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家庭规模小型化;二是家庭类型多样化;三是家庭结构模式变化。
社会组织结构。改革开放以来,组织结构及其整合功能发生变化,尤其是社会组织开始发育,并发挥着国家与市场之外的社会整合功能。2008年全国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达到约41.4万个,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475.8万余人,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整合力量。
就业结构。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结构发生显著改变,表现为劳动力在产业、行业、岗位等方面的配置变化。到2008年,非农就业人口占60.4%,非农产业就业人口超过农业就业人口,第三产业就业人口超过了第二产业就业人口。1978-2008年,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平均每年增加1166.4万人。
收入分配结构。收入分配结构问题不仅事关民生,而且关系到社会公平公正,更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收入分配体制和再分配框架发生根本变化,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消费结构。消费是重要的社会整合机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已从生存型、温饱型走向小康型、富裕型。消费结构越来越呈现出现代社会消费结构的趋高级化重要特征。
城乡结构。我国城乡结构变动首先表现为城市化,2008年城市化率达到45.7%,正在接近一般公认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50%的城市化水平。其次,城乡二元结构有所松动。1978—2008年,全国城镇常住人口平均每年增加约1453万人。
区域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明显分化。总体上看,在发展水平上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三大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协调区域发展是调整社会结构的重要方面。
社会阶层结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两阶级一阶层”结构逐渐解体,社会阶层结构由简单化到多元化,由封闭转向开放,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已基本形成。但必须注意到,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转型远未完成,社会中层比重偏小,整个结构总体上呈现“洋葱头形”,与现代社会应有的“橄榄形”仍有一定的距离。
现实发展中的若干重要指标已表明,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有些指标甚至已进入了工业化后期阶段,但是,社会结构并没有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而实现整体性转型。如体现城乡结构变化的城市化率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应该达到60%以上,到2008年,我国城市化率为45.7%,仍滞留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等其他重要指标,亦表明社会结构变动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总体来说,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滞后经济结构大约15年左右。如果不及时进行相应的社会体制改革,不加大社会建设的力度,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不相协调,以及社会结构内部存在的种种偏差和不协调,将难以按照正常的速率加以改变,这正是导致社会出现结构性紧张、产生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根源所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