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践与思考
邮政的体制在变,但其“本质”没有变。一是邮政是国企,要义不容辞地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二是邮政被赋予普遍服务义务。邮政创建必须要体现这两个“本质”,引领员工队伍建设,最终提升企业综合实力,这就是邮政行业创建的可持续动力所在。
近年来,在公司化改造的大背景下,邮政在体制和机制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实行公司化改造后,原来代理政府行使的管理职能已经不在,邮政完全面对市场。面对这些情况,作为一个百年邮政的行业创建工作,就要结合公司化特点进行创新,找到可持续创建的动力。
创建充分体现邮政企业的本质
2007年邮政实行公司化以后,又相继成立了邮储银行、邮政速递物流公司,邮政企业逐步走上高度商业化运营的轨道。邮政的体制在变,但其“本质”没有变。这个本质有二:一是邮政是一个国企,而且是全资国企,国企就要义不容辞地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二是邮政被赋予普遍服务义务。邮政创建必须要体现这两个“本质”。
国企都关乎国计民生。邮政在关键时候发挥的作用是一般民营快递力所不能及的。比如,2008年南方发生冰雪灾害,运输成本大幅上升,大部分民营快递停止运营,只有邮政正常收寄,出现了所有邮政枢纽车间的包件堆积如山的现象,对此,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给予邮政很高的评价。再比如,每年春节是邮件收寄高峰,许多快递公司员工(大多都是农民工)都会提前返乡,如果邮政是民营企业,可能会因成本增加而涨价,但邮政从来未有,也没有对寄往农村偏远地区的邮件拒收,因为邮政是国企,要代表政府形象,要顾全大局。至于机要邮件、党报党刊、义务兵免费邮件,更是始终如一要做好的。邮政对于政府的指示和要求,从未讲过任何条件。所以,邮政在创建活动中,始终是把创建与政府形象联系在一起的。
邮政另一个本质是要履行普遍服务。普遍服务重点在农村地区。江苏实行撤乡并镇后,全省撤掉了约三分之一的乡镇,继而相关乡镇的站所也同步撤走。对于乡镇邮政局(所)来说,这些单位的报纸和信件是主要收入来源,站所撤掉了,邮局要不要撤?如果不撤,那邮政所的收入又怎么办?但考虑到服务农村和履行普遍服务义务,邮政就克服了经营上的许多困难,保留了下来。前不久,全国开展了一次邮政普遍服务情况调查,江苏是唯一一个保留乡镇和原乡镇邮政服务网点的省份。
不仅是正常履行普遍服务,江苏邮政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上也有许多特色做法。目前全省建立了几千个村级邮政服务站,邮局人员还和大学生“村官”一起共同服务新农村,如代收各种水电费、代售一些票务以及提供农资、化肥等服务。所以,邮政创建工作是与履行普遍服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省委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发出后,最后真正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村这一级的,邮政是做到了。当然,这是以投入许多成本为代价的。
除了普遍服务外,邮政还做了许多分外的事,比如南通如皋“爱心邮路”。137条“爱心邮路”已经走过了11个年头,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帮扶老人,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好评,被评为“中华慈善奖”到中央电视台领奖。除了“爱心邮路”,现在还有“致富邮路”、“助残邮路”、“调解纠纷邮路”等。2009年11月26日的《瞭望东方周刊》专刊报道“爱心邮路”事迹,评论员文章中有这样的话:深入乡村的邮政服务远远超出了“送信”的传统定位,使邮政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动员力量,对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不无启示。
实行公司化运作以后,邮政完全变成了一个企业,对于这些要付出许多成本去做的“分外”的事情,到底要不要做下去?党组经过讨论,形成一致共识:不仅要做,而且要在广度和深度上做得更好。虽然企业体制机制在变化,但优良传统不能丢,党和政府赋予的义务不能丢。邮政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
创建锻造员工道德品格
邮政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现在全省5万多员工,遍布全省城乡,业务延伸到每一个村落。全省3000个网点、8500条邮路,每天在江苏地域上跑的车辆就有6000多辆。这么一个庞大的队伍怎么带,这样大面积的服务质量如何保证?当然要靠管理、靠监督、靠规范,但最根本的是要有服务的内生动力。前面提到爱心帮扶,这些“义务”已经被纳入邮政员工的职业道德范畴。比如“爱心邮路”,投递员一茬茬地退休,对老人的帮扶如何保证延续不断,结果是把这些纳入了入局职业规范的内容。这种对社会、对老人、对残疾人奉献爱心之举,本身就是对员工道德品格的一种锻造。
创建不仅是对外,对内也有很大的内生动力。目前邮政员工分为A类(合同制员工)、B类(优秀劳务工,又称“在岗聘用工”)以及C类(劳务工)。原来的邮政被分为邮政、邮储银行和邮政速递物流三大板块,这个改革的过程是脱胎换骨的,但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没有上访、信访事件,队伍很稳定。邮政三大板块的融合发展也走在全国前列,这其中也是靠创建带动的。
创建提升企业综合实力
邮政公司化以后,面临的是全方位的市场竞争。邮政90%以上的业务处在市场竞争中。另外,邮政的业务结构正发生着变化,从大邮政概念来讲,金融业务占到50%,快递业务约占20%。市场竞争很激烈,但仅提升硬实力还不够,还要提升软实力,在队伍建设、作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和谐企业建设方面好的传统,仍要维持和发扬好。有好的传统再加上现代公司化管理手段和机制,企业发展才会有1+1>2的效果。
公司化以后,江苏邮政的品牌形象、客户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在不断上升。邮政虽然成了“公司”,但政府并没有完全比照公司去看待,仍在各个方面给予了支持。同时,邮政通过创建也得到了回报,许多受益的群众正逐步成为邮政的客户。比如,在如皋,邮政走出了“爱心邮路”,同样,地方党委、政府和老百姓对邮政也是厚爱有加,大家存款都去邮局,如皋的邮储存款量在全省县(市)局中位居第一;对党报党刊的发展,政府也是全力支持,各项业务的发展每年都是率先完成,目前如皋邮政的业务收入在全省县局中排第七位。
从全省邮政来看,通过创建活动,不断地提升了邮政和社会的关系,政府更加支持邮政,邮政服务对象不断扩大,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今年,包括邮政、邮储银行和速递物流三大板块在内的整个江苏“大邮政”收入有望突破100亿。邮政这块收入将突破60亿——这相当于2007年邮政公司成立时邮储银行、邮政速递物流和邮政三块业务收入之和。江苏邮政在全国邮政的绩效综合排名一直保持前二名。
总之,更好地体现邮政的本质,引领员工队伍建设,最终提升企业综合实力——这就是邮政行业创建的可持续动力所在。
(作者系江苏省邮政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