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很多地方都设立了理论讲坛。这些面向大众的理论讲坛如何形成品牌、真正吸引大众?“江苏讲坛”的实践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江苏讲坛”是一个以省冠名的大型文化讲坛群。近年来,江苏省把这个讲坛作为理论大众化的重要载体,使党的创新理论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走向基层、走进大众,既巩固了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又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导向正确 运作规范
导向正确是对理论大众化第一位的要求。“江苏讲坛”始终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首位,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确保讲坛始终成为宣传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内容上,注重先进性,不迎合低级趣味,切实扭转“只看生动不生动,不看准确不准确;只讲好听不好听,不讲全面不全面”的泛娱乐化倾向,努力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规范运作是理论大众化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作为主管单位,江苏省委讲师团结合江苏实际,积极探索“江苏讲坛”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研究出台“江苏讲坛”运作的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加强对讲坛的规范管理,要求讲坛主办方做好内容把关、信息发布、新闻宣传、听众组织、标识设置、会场管理、效果反馈等工作,努力使讲坛运作规范合理、内容健康科学、形式活泼多样。各地市党委、政府对讲坛发展也进行了科学规划,加强制度建设。
“江苏讲坛”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大众化理论讲坛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导向,搞好规范管理。只有导向正确、运作规范,讲坛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联系群众 释疑解惑
直面群众,进行无障碍的沟通交流,是理论宣传深入人心的前提。“江苏讲坛”始终坚持面向群众,实行免费开放,形成了没有围墙的市民学堂。讲座内容丰富多彩,涵盖政治、经管、政法、文史哲等多个学科,涉及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如国情与省情、形势政策与社会热点、道德与伦理、教育与管理、历史与文化、经济与金融、法律与法规、科学与技术、艺术与鉴赏、国防与军事、健康与养生等,融针对性、学理性、地域性、通俗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讲坛形式设计上,实现了由“单一推进”向“分层并举”的转变。如常州市的“龙城讲坛”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按照市民、干部、企业家、学生及基层五个板块分设不同课堂,满足了不同人群多样性、个性化的理论需求。
“江苏讲坛”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大众化理论讲坛要吸引大众,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做到内容上有针对性,形式上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精心策划 广泛覆盖
在组织策划上,“江苏讲坛”以建设精品文化工程为目标,精心策划讲座内容,精心选择主讲专家,使讲坛从一般的学习平台日渐成为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精品文化项目。在宣传普及方面,讲坛定期把讲座安排情况提前报告党委宣传部等管理部门,并通过主要新闻媒体公开讲座内容、主讲嘉宾、时间和地点,同时在相关社区、图书馆等场所免费发放入场券,最大限度地让广大市民了解并走进课堂,以扩大讲坛的群众性和影响力。同时,重视对优秀讲座的宣传,组织报社、电视台、电台、网站等新闻媒体对关注度较高的名家讲座及时跟进报道,努力实现宣传的广覆盖。
“江苏讲坛”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大众化理论讲坛要吸引大众,必须精心策划、精心设计、精心建设,不断扩大覆盖面。同时,善于借势,与各种媒体联姻,加强宣传推介,以扩大知名度、提高影响力。
加强合作 形成合力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江苏讲坛”形成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机制。一是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全省各地的讲坛都已纳入“江苏讲坛”的品牌下,由各级党委宣传部统一管理,并实现了信息互通、资源互用。二是多方合作、壮大力量。江苏各地讲坛大多采取社科联、图书馆、高校、媒体和企业联办的形式,以实现受众和效果的最大化。如常州的“龙城讲坛”与企业联办;连云港的“苍梧论坛”与市图书馆联办,“港城大讲堂”与党校联办;等等。
“江苏讲坛”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大众化理论讲坛要实现效果的最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协调,找到契合点,形成合力。在这个过程中,主办方应加强引导和指导,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李林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