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十二五”科学发展新局面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不仅是国家战略,同时也是一个地区、一个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推进企业两化融合,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国家和省的总体部署,紧跟国际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潮流,务实高效推进企业两化融合工作。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之一,明确提出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近些年来,我省把加快企业两化融合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从试点示范抓起,由点到面稳步推进,使这项重要工作在多年发展成果积累的基础上又取得了新的成效。南京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等7个省级示范(试验)区工作进展良好,以苏宁电器、徐工集团等为代表的一批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为各类企业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经验,全省范围内两化融合重点项目稳步推进,两化融合服务平台作用逐步发挥。在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的实践中,上上下下已经逐步形成了这样几点共识:一是企业两化融合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信息技术和工业软件在企业研发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研发设计能力和效率,加快了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步伐,尤其是产品全三维建模、数字样机、虚拟仿真、协同设计等新型研发模式的推广应用,使研发设计水平实现了大跨度跃升,对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起到了基础性、关键性、决定性的推动作用。二是企业两化融合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保证。信息技术融入研发、设计、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带动企业技术开发、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全面创新,将极大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企业两化融合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信息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加快两化融合不仅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品升级的基础工程,而且是调整优化工业经济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是江苏工业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引领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势不可挡的浪潮,推动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促进人类文明步入信息文明新时代。两年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大批中小企业陷入困境,相当一部分大企业也受到重创,美、欧、日等各国纷纷提出“IT救市”计划,以信息技术抢抓发展先机,谋求在未来全球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美国2009年制定的经济振兴计划行动纲领中,明确提出“美国将以比其他国家运行更快、分布更广泛的无线网络,在移动创新上领先;通过宽带来实时跟踪和管理他们的能源消耗,确保美国在清洁能源经济中的领导地位”。欧盟提出“2020战略”,利用建设信息社会的契机力争在整体上超越美国。日本制定的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以人为本且充满活力的数字化社会”,让信息技术如同空气和水一般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由此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变革,实现科学、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自主创新。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世界500强企业无一不是信息化应用的先锋,他们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全球化的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配送与分销、销售与服务,实现了全球范围内最优配置资源。国际数据中心(IDC)的研究报告显示,世界500强企业中,信息技术投资超过生产设备投资的企业达65%~70%,而企业信息化投资的回报率则高达10倍以上。从信息技术对当今人类社会生活无所不在的广泛应用和发达国家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可以看出,信息化将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其特点是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而两化融合则是工业信息化的高级阶段。
党中央、国务院对两化融合高度重视。一些先行先进省份从政策引导、示范试点到具体项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面推进企业两化融合,发展进程已逐步从企业对信息技术的离散性单项应用上升到对各业务环节全面覆盖、渗透融合、综合集成应用的新阶段。从我省情况看,尽管我们推进企业两化融合工作力度较大,成效也较明显,但与起步更早的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一些企业经营者思想认识还不到位,一些地方对企业两化融合缺乏长远规划,没有建立健全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相当数量的企业信息化水平仅处于部分业务应用阶段,集成应用、业务协同基本没有开展,在研发设计和营销分销环节两端更显薄弱,致使一些企业长期以来始终处于加工制造产业链低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统一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抓紧制定符合省情实际的两化融合相关政策,以企业为切入点,扎实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进程。
两化融合不仅是国家战略,同时也是一个地区、一个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十二五”时期,我省的企业两化融合工作,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的集成创新与协同应用,实现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下一步,要以实施“百企示范、千企试点、万企升级”为内涵的“百千万”工程为重点,制定全省企业两化融合“135”行动计划,即明确全省企业两化融合一年、三年和五年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和任务,并扎实加以推进。到2015年,实现成套设备的信息化率超过40%,传统产业的整机产品信息化率超过40%,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60%,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的比例超过60%。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推进企业两化融合,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紧跟国际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潮流,认准发展目标,创新思路举措,务实高效推进企业两化融合工作。一是加强调研分析,科学制定企业两化融合规划。协同配合各地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对本地区企业两化融合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并进行评价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据省“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全省企业两化融合“135”行动计划,科学制定体现本地产业结构特点的两化融合“135”专项规划。同时,着力指导、促进全省企业尤其是重点骨干企业要根据“135”发展目标,制定本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目标规划,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两化融合进程。二是坚持示范带动,积极探索企业两化融合新模式。要抓好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重点支持企业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产品研发、内部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和开展信息技术服务等,为各行业企业提供标杆、示范和样板。要细分行业,深化应用。根据不同行业的信息化需求、发展层次和路径流程,探索精细、精准、深度融合的企业两化融合模式,在做好企业的节能、安全、环保、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打破信息“孤岛”,加快信息系统集成应用,推进信息系统在行业的深度应用,打造不同行业两化融合领军企业。要创新企业两化融合的运作模式。要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中心,带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加快信息化的集成与协同,强化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其重点包括数字化系统设计模式、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市场竞争模式和现代经营模式,全面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改善公共服务,提升企业两化融合服务平台整体水平。加快发展生产性信息服务业,为企业生产经营、物流、咨询等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四是加强统筹协调,切实加强对企业两化融合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细化措施,督促指导示范、试点企业制定和优化实施方案,加大投入力度,选准切入点,有重点、分阶段扎实推进,以示范试点的经验推动面上企业两化融合进程,与其他措施相配合,扎实有力地推进整个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江苏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新跨越。
(作者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