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理论专题 > 2019年度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优秀专题读书调研报告 > 正文
关于推进淮安文化建设高质量走前列的思考
2020-12-25 16:08:00  作者:周毅  来源:理论之光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突出,高质量推进文化建设的任务日益迫切。如何适应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新特点,以走在前列的更高标准把文化强市建设、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到新的高度,是摆在我们面前重大课题。为此,我们紧密结合淮安实际,对文化建设高质量的目标内涵、存在问题、路径举措等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初步成果。

一、对文化建设高质量目标内涵的认识思考

文化建设高质量,是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的“六个高质量”之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很多人对“如何体现文化建设高质量、如何推进文化建设高质量”认识不清、把握不准、举措不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要求。省委围绕贯彻落实中央部署,提出建设“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和“思想文化引领高地、道德风尚高地、文艺精品创作高地”的文化强省目标。市委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2015年制定《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实施意见》,深化拓展文化强市建设内涵,提出全面提升文化精神感召力、文化事业生命力、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人才创新力,实现人文生态美、城市形象美、道德风尚美“四力三美”目标;2018年市委七届七次全会再次明确文化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流文化强市的目标,强调要筑牢文化自信、打造文化标识、壮大文化产业、提升文化服务;2019年印发《关于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走在前列的实施方案》,提出“思想凝聚力得到新加强、舆论影响力取得新成效、文明引导力跃升新水平、文化服务力迈上新台阶、文化软实力厚积新动能、网络向心力达到新高度、改革创新力实现新突破”的发展目标,把文化强市建设推向新的高度。结合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以及市委文件要求,我们认为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关键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成高度的主流价值认同。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思想建设、精神建设,文化建设高质量首要任务就是要突出先进思想文化引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们精神世界、凝聚人们精神力量,激发人们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二是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首先要高质量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促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其次要促进文化供需精准对接,推动公共文化设施高效能使用,解决“用没用”的问题;再次要加强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让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上不仅要“能吃饱”更要“营养高”,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三是创作更多的文艺精品力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面对所处的大好时代,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以艺化人,以艺育人,创作更多接地气的精品力作去引领人、鼓舞人、凝聚人、塑造人。四是实现更广的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这既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质量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的迫切要求。必须顺应“文化+”、“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趋势,做好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有效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之魂,增添文化动力。五是建立完善的文化传播体系。文化传播事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关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谁的传播能力更强,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更有效地影响人凝聚人。重中之重要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加快提高文化传播能力和水平,让党委政府的声音更具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六是打造靓丽的特色文化品牌。特色文化品牌是文化建设高质量的鲜明标志和闪亮名片。面对丰富的、厚重的、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必须坚持品牌引领,着眼发展大局,融入发展全局,主动对接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用好用活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着力打造文化标识、培育文化品牌,充分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不断扩大文化影响力。七是形成浓厚的社会文明氛围。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化建设高质量最终体现在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上。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必须更加注重文化熏陶、养成和渗透,不断荡涤社会陋习和不良风气,持之以恒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实现从文明行为、文明追求到文明风尚的深度升华。

二、当前淮安文化建设高质量存在的问题不足

对照文化建设高质量目标内涵,对表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对标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对比先进地区发展经验成就,淮安文化建设高质量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一是理论学习宣传浅表化问题。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辐射力仍需加强,虽然创新打造了一些理论学习宣传品牌,但是在分众化、大众化、通俗化、网络化、多样化等方面做得还不够,理论学习宣传内容相对单一,多是理论性的文字和图片,有的理论工作流于表层化解读、说教式宣传,缺乏深度和温度,基层群众包括个别党员干部对我们宣传的理论要么看不懂,要么不爱看,影响了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落地生根。这在省委巡视、市委巡查中都有所发现。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高问题。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市直文化单位和主城区范围内,县及偏远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或质量不高。部分县区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一些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错位、脱节,一些“送文化”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有的面临自娱自乐的尴尬,文化“下得了乡”而“入不了乡”的问题凸显。三是文艺精品创作高峰不多问题。整体创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仍缺乏有重大影响力的扛鼎之作,特别是在“五个一工程奖”方面,没有大的突破。创作门类推进不平衡,更多侧重书法、美术、戏剧等门类创作,文学、影视、舞蹈、音乐等精品创作相对薄弱。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市领军文艺人才数量不多,特别是优秀青年文艺人才成长不够快,一定程度上存在青黄不接的问题。另外从县区调研情况看,基层专业文化人员更是缺乏,年龄普遍偏大,有热心、有热情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人员少之又少。四是文化产业发展质态不优问题。文化产业增速明显趋缓,具有强大竞争力、影响力的企业相对缺乏。从“三上”文化单位数看,我市仅有358家,不足全省总量5%,与排名第一的南京相差750多家,全市文化企业“小而弱”的特征比较明显。产业结构仍然“偏重”,传统的初级文化产品加工制造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印刷包装占据全市亿元文化企业的半壁江山,新兴文化产业营业收入不足产业总量的7%,文化创意、艺术展览等影响大、前景好的产业业态发展还不够充分。一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主要依赖政府投入,社会资本参与不足,尚未形成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五是文化传播能力仍显薄弱问题。传播渠道资源依然不足,内外融合传播缺少品牌产品。市属媒体、县区媒体深度融合不够,对挖掘数据、互联互通、做优服务的理解和应用还不完全,对受众心理和需求关注还不充分,推送内容深度广度还不够,在传播效果上打了折扣。文化走出去宣传不多,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较少,文化对外影响力有限。文化交流主体不广,民间参与度活跃度偏低。六是文化品牌标识度不高问题。虽然我们有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乡等众多文化符号,但总的看来,在品牌打造上还缺乏系统化思考,一些品牌打造存在“各自为战”现象,特别是对反映淮安悠久历史文明的青莲岗文化、反映淮安历史灿烂辉煌的运河文化,深度挖掘、广泛弘扬不够,还没有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代表性“文化符号”。另外我们对淮安悠久的历史文化宣传推广也不够,城市文化表达和显示度不高,文化元素融入不够,尤其是对中小学生的宣传教育不多,在激发他们热爱淮安、建设淮安的自豪感、自信心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七是文明引领实践氛围不浓问题。近年来我们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引领,推动城乡文明步入向上向好发展道路。但是就个别工作而言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如先进典型选树、宣传、学习上缺少深入思考和系统谋划,在全社会还没有充分形成学典型、做典型、爱典型的浓厚氛围;文明创建在个别地区还存在突击现象,没有固化为常态长效的思想和行动;一些文明实践活动开展没有和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充分结合,导致存在“上面热、下面冷”现象。

三、推动淮安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深入理解文化建设高质量内涵基础上,针对淮安文化建设高质量存在问题,结合调研情况,将坚持从解决问题入手、从传承创新着力,围绕举旗帜、聚民心、兴文化、育新人、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一个个问题解决、一项项工作实效,推动淮安文化建设高质量上水平、上台阶、走前列。

(一)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提升主流价值引领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始终突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要政治任务,扎实推进思想理论建设培优工程,增强主流价值引领力凝聚力。一是提升中心组学习质效。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高质量推进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创新开展研讨式、调研式学习,推动党员干部多思多想、学深学透,提升学习质效。组织覆盖全体党员的学习深化行动,引导督促广大党员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二是提升理论宣传宣讲质效。注重统筹设计,分众施策,探索创新理论传播话语体系,重点深化拓展“三化三百”工程、新思想通俗理论作品创传中心建设,常态化开展分众化、互动化、差异化理论宣传宣讲,切实把理论话语、学术话语转化为群众话语、生活话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三是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质效。按照“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的要求,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健全完善意识形态工作数字化专线平台、网上舆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强日常监管,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平稳可控。针对部分党员干部“不会抓、抓不好”等问题,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建设,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化认识,提高意识形态领域引导和管理水平。

(二)培育良好道德风尚,提升城市人文感召力。文化是城市的气质和灵魂,近年文化“塑造城、引领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围绕文明内涵提升和文明风尚形成,我们将重点在城市文明特质培育、特色文化标识打造上下功夫。一是持续深化文明城市建设。立足常态长效,突出重点难点,持续开展“七大专项行动”“一把手示范工程”“样板工程”“门前五包”和市民文明行为“十不准”宣传教育等工作,始终做到思想不松、力度不减、标准不降,让文明成为城市精神“新常态”。二是厚植厚培城市文明基因。把文明特质培育作为引领城市发展重要战略,持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周恩来精神弘扬践行。系统梳理、串联展示全市红色资源,深化红色文化研究,引导人们赓续红色基因、增强家国情怀。深入实施道德风尚建设培优工程,持续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各类型先进典型评选、宣传、学习等活动,推动文明从“要我做”走向“我要做”,升华为城市风尚和人文精神,使文明成为淮安最鲜明的城市特质。三是着力打造特色文化标识。系统梳理淮安历史文化资源,组织开展地域文化专项研究,谋划编辑淮安历史文化中小学生读本,让更多的人系统了解淮安历史文化。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打造“融南汇北的战略支点、亘古通今的文化支点、水绿相映的生态支点、文旅融合的产业支点、统筹协调的创新支点”,彰显“运河之都”的时代特质,再现“千秋淮扬”的繁华盛景。深度挖掘青莲岗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美食文化、西游文化等最有代表性文化资源,精雕细琢、久久为功,着力彰显淮安文化的迷人芬芳。更加注重城市文化表达,把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重点打造一批富有淮安特色的文化“镇、村、片、区”,形成独具魅力的城市文化体系。

(三)突出文化为民惠民,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力。始终把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作为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追求。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精品创作质量不够高问题,重点推动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文化设施由“重建设”向“建管并重”转变。坚持优化布局和提升效能同步推进,一方面以农村和城市社区为重点,完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升工程,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健全、便捷高效、普惠均等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另一方面用好“文化淮安”公共数字文化综合服务平台,组建“乡村振兴文旅赋能”文旅志愿者共同体,深化购买“服务外包”探索,提升基层文化阵地服务效能。二是文化产品服务由解决“有没有”向注重“好不好”转变。精准把握新时代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探索建立“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模式,实现文化活动与群众需求精准有效对接。以文化惠民活动为统揽,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搭建群众性文化活动平台,策划开展各类展览展示、群众性文化汇演、基层文艺巡演,形成多元化惠民服务体系。持续办好周恩来读书节、“郎静山杯”中国新画意摄影双年展、吴承恩长篇小说奖等文化品牌活动,不断提升品质、提高美誉度、扩大影响力。三是文艺创作生产由“点上突破”向“面上提升”转变。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建立文艺创作题材库和定期题材发布制度,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形成“规划储备一批、创作打磨一批、宣传推介一批”的创作生产格局。深化拓展“名师带徒”行动,放大政策效应,不断培养各文艺门类领军人才,带动创作一批冲刺省级和全国大奖的精品力作,努力打响“文化淮军”品牌。探索实施签约创作、招标创作、跨地联手创作等运作新模式,加强创作规划和资源统筹,推出一批反映运河两岸新变化、淮安地方文化新发展为题材的文艺精品。

(四)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发展竞争力。城市因文化而兴,产业因文化而强。针对产业发展总量小、质态不优的问题,重点突出“三抓”。一是抓产业主体。坚持提升存量和扩大增量并进,优化管理和提档升级并举,推动现有文化企业分档分类发展,加大“三上”文化企业培育,加强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形成既有参天大树也有草木芬芳的良好产业生态。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库、文化产业数据库工程,加大主导产业和文化服务类项目招引,加速集聚一批优质文化产业项目,不断壮大淮安文化产业实力。二是抓产业集聚。坚持以“扩总量、调结构、出品牌”为总基调,积极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巩固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结合各县区软件园、众创空间、文化街区、旅游景区等平台建设,发挥科技引导资金、文化引导资金等财政扶持资金先导作用,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独特、体制灵活的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业特区和文化创意空间。三是抓产业质态。实施“文化+”行动计划,推进文化与旅游、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重点推动文化和旅游高水平融合,加强资源对接、服务对接、产业对接、管理对接,组建市文旅集团,打造“龙头型”文化旅游发展平台,提升文化旅游影响力和知名度。深化国有文化单位、国有文艺院团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形成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的良性发展局面。探索实施惠民文化消费季等特色活动,充分调动群众的文化消费热情。

(五)坚持正确方向导向,提升主流文化传播力。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不仅取决于其思想内容,而且取决于其传播能力。针对文化传播能力仍显薄弱等问题,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建好用好“两个中心”。抓住中央和省委支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政策机遇,全面加快“两个中心”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着眼建成四级文明实践体系,制度化、常态化开展各类活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着眼真融实融,建强党在基层的主流舆论阵地。探索融合推进“两个中心”的有效方法和路径,发挥文明实践中心“见人走心”、融媒体中心“全媒传播”的优势,架起党委政府与基层群众沟通互动的桥梁,更好地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和凝聚起来。二是提高舆论传播引导质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优化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策划,健全例行新闻发布和政策解读机制、舆情收集研判处置机制,加强网络空间综合治理,营造清朗清明舆论空间。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多用个性化制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使正面宣传有深度也有温度、有意义还有意思,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三是扩大淮安文化对外影响。对接国家战略,综合运用媒体传播、文化贸易、对外交流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政府、媒体、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多方力量,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把更多体现淮安文化的艺术精品、文化成果推介到海内外。深度挖掘淮安文化底蕴、内涵、价值,融入到旅游、影视、出版、演艺等相关产业,通过文化侵润潜移默化传播价值理念。加强文化走出去品牌、渠道和平台建设,重点打造大运河文化、淮扬菜文化、西游记文化等特色标识,使之成为传播淮安故事、展示淮安魅力的有效载体。

淮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毅

来源:理论之光   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