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故事 > 正文
文弱书生的双手
2021-08-02 17:27:00

1934年冬,天阴沉,风雨交加,在儿子的墓碑前,62岁的老父亲顾倬哭了一天一夜,悲痛欲绝,一口气写下了38首《悼儿诗》,就在18天前,他的儿子顾衡被枪杀于雨花台,年仅25岁。

1929年冬,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已就读国立东南大学的顾衡冒着随时被捕的危险,北上寻找党组织。第二年,中共清华大学支部吸收顾衡为共产党员,派他南下安徽恢复太和地区被破坏的党组织。

当时的太和连年遭受灾害,农民饥寒交迫,周遭的树皮都被啃光了,国民政府却依然增捐加税,逼得农民走投无路。农民的苦难,煎熬着顾衡的心。怎么办?一定要到农民中去。身为太和县委书记的他一改文弱书生的形象,把头剃得光光的,身穿土布衣服,学说皖北土话,神情谈吐和农民没有什么两样。顾衡和农民一起干农活、拉家常,在劳动中启发农民的觉悟,可那原本握笔的双手常常磨出水疱,还没等结痂就又磨破了,结了厚厚的一层老茧。在农村扎根,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短短一年多时间,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借粮、均粮、抗债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农民吃饱穿暖,党的力量迅速发展壮大了。

1933年南京党组织遭到七次大破坏后,顾衡临危受命,出任中共南京特支书记,他说:越是党组织被破坏的时候,越是让人知道共产党人还在南京坚持战斗!他穿上了褪色的工人短装,与工人们同吃同住。白天他和工人们一起干活,碱水把双手泡得肿胀龟裂,他毫不在意;砂子把双手磨得充血变形,他也从不叫苦。晚上他给工人们讲述革命道理,布置革命任务,在朝不保夕中秘密发展党组织。几个月后,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浦镇机厂党组织恢复了,南京的革命之火又重新燃了起来。

1934年,顾衡不幸被捕入狱。得知消息后,老父亲顾倬一夜间白了头发,他四处奔走营救儿子,原本硬朗的身体也几乎要被击垮。这天,顾倬在阴暗狭小的监狱甬道里焦急等待。不远处,一位瘦骨嶙峋的囚犯拖着沉重的手铐脚镣艰难地、缓缓地走近。老人心里一紧:“这是我的衡儿吗?”他加快脚步到儿子面前,一把握住儿子的手,顿时犹如万箭穿心,他颤抖着抚摸那一寸寸皮肤,儿子的双手已粗糙得像老松树皮,他仔细一看,一块块老皮里居然还嵌进许多砂粒、尖刺,硌得他的心一阵剧痛。他想知道儿子那白净的双手为何变得如此粗糙?他也想知道儿子离家多年到底经历了什么?他还想知道那曾书生气的少年眼中为何如此坚毅?可老泪纵横竟说不出一个字来。许久,顾衡开口说道:“父亲,儿子为了革命,已抱定宗旨、舍生取义,您无需再托人营救了。”说完艰难地背过身去,他低头看向自己的双手,东大附中课桌前,他用这双手写下无数激昂文字;清华大学党旗下,他举起右拳庄严宣誓;安徽太和农田里,他拿起锄头和乡亲们一起务农;南京浦镇机厂内,他和工人们一起翻砂,他还想用这双手做更多的事,可如今只能用来和父亲挥别了。

顾衡的双手早已面目全非,但他的心却愈发坚定。到农村去、到群众中去,那如枯树皮般的双手,承载了革命青年无悔的选择,刻印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来源:   编辑:李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