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理论专题 > 扶困助学,我们在行动 > 正文
扶困助学,我们在行动㊺丨江苏大学:“给我一个家”助力孤儿逐梦青春
2021-01-08 14:07:00  来源:江苏大学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及成效,激励广大受助学生奋发自强、立志成才、感恩回馈、为国奉献,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联合江苏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特别策划“扶困助学,我们在行动”系列活动,诚邀全省各地教育局和各级各类学校,谈经验、讲做法、说故事,广泛宣传学生资助政策与成效,探索构建富有江苏特色的资助育人体系。

 

“一群可爱可敬的退休老人,用拿惯教鞭的手弯成爱的港湾,把孤寂的心慢慢焐热,只为了曾经打湿的翅膀,也能飞出精彩的诗行!”

在江苏大学,有一个致力于定向帮扶孤儿大学生的项目——“给我一个家”,富有爱心的离退休老教师与孤儿学生结成对子,进行全方位一对一帮扶,用“家”的力量温暖、感染、教育他们。

巧结对铸就温暖之“家”

退休教师金树德是满族人,他和爱人杜玉清先后结对的3名孤儿大学生都是少数民族学生,“我们是一个温暖的多民族大家庭,来了学校,有事找爷爷奶奶。”两位老人总这么叮嘱。

寒假中,结对的藏族小伙次仁手机坏了,金树德连续三天联系不上,只能焦急地翻看次仁的资料,欣喜地找到了拉萨市一个联系方式,“谁知打过去对方满口说着藏语,一句也听不懂,只能挂上了电话。”金老师心想着是不是次仁的手机欠费了,立即给次仁的手机充了话费,可电话还是无法接通;之后金老师经过多番周转联系上次仁所在学院的辅导员,才和次仁通上话,放下心来。

点点滴滴的关怀感动着次仁。寒假返校后,次仁专程从家乡带来了两条哈达,献给两位老人,祝他们吉祥如意。

江苏大学历来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人成才,以“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基准点,以“育人育才”为最终目标,结合“七位一体”精准资助体系和“四结合”资助育人理念,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需求,实施靶向式资助、项目化育人,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

“给我一个家”项目自2005年11月启动以来,每年新生入学后,学生工作处及时了解、确定新生孤儿名单,梳理他们的性别、专业、籍贯、民族、特长等基本信息,并将有关信息提供给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关工委”)。校关工委根据提供的学生信息物色、落实与学生结对的家长,家长不但要富有爱心、热心学生帮扶工作,还要能给学生多方位的指导。通过关工委的精心安排,每位孤儿学生都找到了合适的江大之“家”,家长往往与被结对的学生是同一个学院、同一个籍贯或同一个民族的,也使孤儿学生帮扶更有针对性。

全过程点亮希望之灯

孤儿大学生不仅缺乏父母之爱,在物质生活上也极其匮乏,没有依靠和保障,成长道路上步履维艰。

为了更好地帮助孤儿学生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学校从新生入学开始,除了常规的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助学贷款、临时困难补助之外,实行学费减免政策,还额外给予每名孤儿学生每年3000元生活费补贴。

15年来,“给我一个家”共为98名孤儿学生减免学费192万余元,发放生活费补贴96万余元。正是这样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帮助孤儿学生们全身心投入学习生活,并不断地努力与奋进。

逢年过节,家长们会自发给结对孩子压岁钱和过节费,还会根据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提供额外的经济资助。家长赵立强曾一次性资助10000元结对学生小勇(化名),帮助他赴哈佛大学短期学习,实现梦想。从此,小勇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进一步赴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交流学习。一年的时间,他先后获得哈佛大学“优秀表现奖”、加州大学“优秀学习奖”。回到学校后,他于2016年7月出版了个人著作《青春圆梦——一个90后的成长经历和感悟》,并被哈佛大学直博录取。

全方位引领成长之路

为了更好地帮扶孤儿学生,学校始终坚持“项目化、规范化、长期化”的理念,从心理、学业、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给予孤儿学生全方位的帮扶育人。

在校学习期间的每个月,学生都至少“回家”一次,吃吃饭、聊聊天,家长们利用这个机会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为了与学生交流更加畅通,家长们还摸索出了家庭谈心、寝室谈心、教室谈心、网络谈心等诸多方法;为了提高心理帮扶的专业性,学校关工委还专门开辟了“关爱谈心屋”,开出从学业规划到人际交往、从求职择业到情绪调节等“话题菜单”,安排家长们定期值班与孤儿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专门谈心。

家长们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帮助他们制订《学业规划》,为此老同志们想了不少妙招。有的学生出现学习动力等方面的问题,家长们对学生进行学习行为、学习态度的提醒、督促;对于学生共同存在的一些专业或共性学习问题,则由家长中年纪相对较轻、教学水平相对较高的老师组成的“学业导师团”来集中解决;对于尖子学生,则鼓励其积极投身科学研究,促其潜力开发。

“上课的时候,要尽量坐在教室的第一排,要认真记笔记,要多向任课老师请教。”退休教师李国文连续结对了3名孤儿,每两个星期李国文老师就会喊上孩子们到家里吃饭,交流学习和生活情况。来自偏远地区的孩子学习基础差,李国文经常鼓励他们“只要学习态度对头,学习方法得当,一定能把成绩搞好”。在李国文的关心下,3个学生在大学里都获得了奖学金。在他们毕业时,李国文老师还特意给每个孩子送了两本励志图书,鼓励他们“人生的路要靠自己走”。

退休教师景顺荣和来自贵州山区的小高(化名)结对。性格开朗的景顺荣爱好广泛,喜欢打乒乓球、拉二胡,他的乐观精神让小高深受感染。“每次去景伯伯家做客,他们总是自己动手做很多面包,让我带回去和宿舍同学分享”小高说,景伯伯总是强调不要把自己孤立起来,要融入集体,要求他“班级里有聚会就去,钱不够伯伯来解决”。

全员唱响梦想之歌

15年坚持不辍,在学校领导、学院辅导员、学业导师、结对家长等的共同努力下,98名孤儿学生拥有了温暖的江大之“家”。他们中有69名同学顺利毕业,14人考取了名校研究生,其余55人也都找到了中铁建工集团、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工作单位。

在享受着学校“家”的温暖的同时,孤儿学生们也自觉践行“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宗旨来传递关爱。江苏大学开设的“关爱超市”为有需要的贫困生免费提供书籍、衣物等物资,但物资的募集、发放等工作一直是难题。孤儿学生们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承担起“关爱超市”各项工作。他们不定期组织志愿者向毕业生、教职工募集闲置的衣物、棉被、书籍,登记造册、洗涤晾晒、值班发放。15年来,“关爱超市”接受捐赠的衣物6万余件、书籍5万余册,已发送的衣物4.5万余件、书籍3万余册。参与“关爱超市”策划、管理的孤儿学生既在“给我一个家”项目中感受了浓浓的“家”的温情,也通过“关爱超市”,用自己的力量让爱得以传承。

 

“给我一个家”活动在江苏大学不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孤儿学生找到一个又一个“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给我一个家”资助育人项目的老教师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意义,他们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感动了江大校园,也必将从江苏大学弘扬开来,成为社会的正能量,鼓励青年学子们扬起梦想的风帆,开创辉煌的人生!

来源:江苏大学   编辑:韦轶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