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理论专题 > 扶困助学,我们在行动 > 正文
扶困助学,我们在行动㊽丨南通大学:搭建资助育人平台,提升资助育人效能
2021-01-13 09:29:00  来源:南通大学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及成效,激励广大受助学生奋发自强、立志成才、感恩回馈、为国奉献,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联合江苏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特别策划“扶困助学,我们在行动”系列活动,诚邀全省各地教育局和各级各类学校,谈经验、讲做法、说故事,广泛宣传学生资助政策与成效,探索构建富有江苏特色的资助育人体系。

 

学生社团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更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抓手。南通大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要求,依托“爱倍加”这一社团,开展了一系列资助育人活动,实现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人、成才的目标。通过几年的探索,形成了“163”助学育人模式。

自2012年以来,南通大学爱倍加社团在“163”助学育人模式指导下,多项工作取得可喜成果,管理逐步实现“四化”——制度化、项目化、常规化、特色化。社团现已成为南通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先进典型。“163”助学育人模式具体情况如下:

一个群体:

指南通大学所有受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些学生自发组成爱倍加学生社团,依托社团这一平台开展多样的活动,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标。

六条途径:

信仰教育,立德修身。信仰教育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理想和信念的教育,对学生成人、成才、成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南通大学爱倍加社团遵循精准育人原则,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 “信仰教育”中心环节,从政治、法律、道德三个维度开展信仰教育,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要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团从政治方向、法治支撑、道德关怀三个层面设计了一系列教育活动,如:与信仰对话、伯声藜韵、参观中华慈善博物馆、参观李昌钰刑侦科学博物馆、参观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等。

团体辅导,护心养性。团体辅导通过营造团体情境,充分利用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在主动或被动的情况下去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实现良好适应环境的助人过程。为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了解与接纳自我、促使他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社团先后开展了学业困难学生团体辅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提升训练营等团队辅导活动。

学习互助,提优补差。贫困学子们来自全国各个省市,由于地方教育条件限制,贫困学子学习适应性较差,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其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针对这一情况,社团提倡树立自主学习观和趣味学习观。由受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模式自主设计学习方案,着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社团成立以来,在自主学习观和趣味学习观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和探索,总结出来一套适应自身发展的学习道路。如English day、英语情景剧、英语才艺表演等趣味学习方法;帮扶学习一对一、晨晚读、四六级经验交流会等自主学习方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受助学生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了自信心,学习效率和质量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兴趣拓展,提升技能。“培养同现代社会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应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重素质。在此背景下,爱倍加社团开展了多样的兴趣小组活动。到目前为止,社团共开设了篆刻小组、书法绘画小组等爱好类兴趣小组,电脑技术小组、摄影小组等技能类兴趣小组,舞蹈小组、乐器小组等艺术兴趣小组,羽毛球小组、乒乓球小组等体育类兴趣小组。受助学生在认真抓好课程学习的同时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有利于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平衡发展。百花齐放的兴趣小组活动已成为社团培养贫困学子综合素养、提升合作能力和团队归属感的一个重要载体。

志愿服务,感恩社会。南通大学爱倍加社团是提高受助学生公益慈善意识与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也是第二课堂的助力者。社团围绕实践赋能,坚持贯彻“服务基层社会”宗旨,引领社会新风、践行公益事业,认真探索受助学子成人成才的新方法、新途径。社团在组织方式和模式方面不断创新,重视培育受助学子的公益慈善意识,希望达到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丰富受助学子的课余生活的目的。当前,社团的志愿服务工作已从“自发”阶段向“自觉”阶段转变,活动的形式多样,具体内容包括博乐学堂“253”助教模式、扶老助残、扶贫济困、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微公益服务等。

政策扶持,创新创业。新一代的青年人,要做时代引领坚定者、奋进者,勇担历史的重任,在脱贫攻坚的广阔天地里,书写自己的辉煌青春。社团开启“创新驱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创新型教育新思路,为受助学生打造创新创业平台,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并为其提供一系列的创业指导和服务,如开设创业培训班(SYB)、组织创业双选会,为想创业或正在创业的贫困学子提供思路、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帮助。通过“青春志·桑梓情”助力反哺计划,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现家乡的文创商机与发展前景,激励他们在大学期间勤学本领,鼓励他们在毕业后回乡创业和服务。

三个目标:

一是改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爱倍加社团的主体成员都是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相似,容易在心理层面产生认同感,并能在集体活动中找到归属感。在“163”资助育人模式指导下,通过一系列社团活动,有助于改善贫困生的心理自适应能力,帮助其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今后的学习生活。

二是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面向经济困难学生的社团中组织开展各类活动,能够为他们创造策划、组织、实施活动的广阔平台,引导学生学会相互协调、支持、竞争与合作,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人际沟通技能、团队合作技能、组织协调技能等。同时,社团活动还能帮助困难学生建立更多的人际交往平台,帮助他们积累社会资本。

三是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贫困生社团还鼓励大家走进孤儿院、敬老院参与志愿服务, 或前往边远地区进行义务支教等, 引导他们从“自助”走向“助人”, 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并将此转化为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 树立起优秀的道德楷模形象, 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以爱倍加学生社团为主体的“163”助学育人模式是南通大学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相结合的产物, 是南通大学资助育人工作制度化、社会化建设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对塑造贫困生的健康人格, 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南通大学   编辑:韦轶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