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理论专题 > 2018年马克思主义·青年说 > 赛况 > 思辨赛 > 赛制进程 > 战队调研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如何走进青年、赢得青年
——以淮海战役为例
2018-10-16 16:29:00  来源:理论之光

  调研组成员:中国矿业大学--谢佩瑾 张怡航 郭海玉 杨明政

  指导教师: 阎国华教授 周勇副教授

  一、导言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为了批判党内存在的悲观思想,给林彪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就是后来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在信中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分析了国内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批判了夸大革命主观力量的盲动主义和看不到革命力量发展的悲观思想,认为这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信中充分估计了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在中国革命中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最近淮海战役纪念馆,映入眼帘的也有一副巨大的图片,记载着淮海战役中共产党和国民党投入本次战争的力量对比。数据表中共产党的劣势可谓全面落后,但却取胜了!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时强调:淮海战役深刻启示我们,决定战争胜负的未必一定是武器和兵力,军队的战略战术运用、将士们的信心和勇气、人民的支持和帮助,往往是更为重要的因素。这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共产党人赢得人民,尤其是赢得青年的结果。因此,分析其中的成功经验对于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更好地把握和赢得青年,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长征路极富意义。

  二、研究背景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伟大征程,就是一部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的辉煌发展史。立足中国共产党发展史及党领导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实践,中国共产党在代表、赢得、依靠青年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举措。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总结90 多年来的主要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进一步代表、赢得、依靠青年,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努力实现“中国梦”意义重大。

  民主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让很多青年深受鼓舞。1921 年,整顿和重建青年团工作,使青年运动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大革命时期,党带领青年先进分子积极投身于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毛泽东等赢得了一批农民青年支持农民运动,周恩来等影响了黄埔军校一批青年军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进青年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在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深刻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增强了青年红军的信心。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青年积极参与敌后抗战和沦陷区斗争。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放手发动包括青年群众在内的广大群众,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随着“土改”热潮掀起,大批农村青年纷纷投入火红的革命洪流中。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极大地激发了全国青年的爱国主义热忱。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党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点的过渡形式,卓有成效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赢得了广大青年的支持。在社会主义建设洪流中形成和涌现了青年生产突击队、青年节约队、青年监督岗、农村青年生产队、青年志愿垦荒队等。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精神激励了几代人,在亿万人民向雷锋学习的热潮中,青年以自己特有的热情,掀起了大规模的“学雷锋、见行动”活动,在活动中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对当时的青年健康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这一时期,科技工作取得比较突出的成果,国防科技战线的青年工作者功勋卓著。党的组织部门选拔了一批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其中大部分成为中坚力量。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广大知识青年迎来“春天”。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青年若不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所参与的青年运动就不可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全面展开,得到了广大青年的拥护。青年运动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和青年的利益紧密相连。农村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双包”责任制的推广,城市经济特区的设立,都受到了青年的欢迎。1980 年,《关于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印发,引导青少年健康向上。党的十二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青年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1984 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通过后,越来越多的青年参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潮流中。1986 年1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发展高技术的“八六三计划”,青年科学家积极投身我国的科技事业。到1990 年底,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向小康社会过渡,广大青年热情高涨。在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靠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当今中国8000 多万中共党员中35 岁以下年轻人有近四分之一,呈现出党的事业对青年一代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综上所述,革命成功离不开青年的革命热情和“正能量”的充分释放,社会的发展不能没有青年的热情支持,任何社会的前进都离不开青年的进步和青年人对社会的关心。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青年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青年运动对青年进行生动、深刻的教育、锻炼、改造和提升,使青年认识到了所处的社会、时代、国情,明白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担负的历史使命。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我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地方部队的配合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历时66天,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发起了伟大的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称为“徐蚌会战”)。战役首歼黄伯韬兵团,继歼黄维兵团,再歼杜聿明集团,解放军以伤亡13.4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共计55.5万余人,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歼敌数量最多的一次战役。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解放了长江以北华东和中原的大部分地区,使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上海直接暴露在人民军队的铁拳面前,加速了解放全中国的历史进程。广大人民群众不怕牺牲,义无反顾地投入战争之中,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永不磨灭的伟大贡献。

  淮海战役是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进行的。战役规模空前,作战时间长,战区面积大,军用物资的供应量和伤员的运送量都很大。淮海战役发起之前,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就一再指示要充分发动群众,做好战役的后勤准备工作。地方各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将一针一线、一块铜板、一粒粮食节省下来,集中起来,送往前线,人民群众提出了“一切为了支援前线”,“倾家荡产,支援前方”的豪迈口号。各地涌现出许多父子争着上前线、妻子送郎去前方的动人场面。正是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我军才有了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才造就了淮海战役的以少胜多的奇迹。正如陈毅元帅所说的那样:“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为了纪念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和英雄们的革命精神,1959年国务院决定兴建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1960年奠基,1965年11月6日建成开放,馆址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南郊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内。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于2007年7月17日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走进青年、赢得青年的一次成功经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当时青年群众的强大感召力。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馆址临近中国矿业大学,藉由此便,我们走近淮海战役,探求马克思主义走进青年、赢得青年的历史经验及其时代意义。

  三、研究意义

  中央组织部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达到8512.7万名,其中,35岁及以下的党员有2180.1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5.6%。这组数据表明,青年是中国共产党新鲜血液的重要来源,青年党员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分析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与会代表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进步青年的航标与导师,中国进步青年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希望与依靠。在当代,要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与进步青年的密切联系,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加强中国共产党与进步青年的联系,也是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引导青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青年一般是指年龄在18至35岁之间的人群。中国青年思想活跃,社会责任感强烈,关注民族未来和国家发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每个关键时刻,青年都发挥着特殊作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出席此次大会的代表共15人,包括2位国际代表,以及代表着当时全国53名党员的13位党代表。进一步分析这13位党代表的年龄结构可知,年龄在18至35岁之间的党代表有12位,占参会中国党代表总数的92.3%;陈独秀和李大钊虽然没有亲自参加中共一大,但他们是中共一大的发起人和策划人,是公认的党的创始人,李大钊当时也是年仅32岁的青年。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进步青年的积极策划和参与下诞生的,中国进步青年从一开始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依靠力量和主体力量,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进步青年的根本利益和人生追求。事实上,在新中国建立前召开的中共二大至中共七大,与会代表中青年所占的比重都非常大。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表明,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代表着青年的根本利益,依靠青年的大力支持,赢得青年的高度认同。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中国共产党同样如此。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吸收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性产业、行业与工种中的进步青年,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积极吸引和争取这些青年知识分子向党组织靠拢,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自身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当代青年知识分子表现出独有的群体性特点,“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勤奋好学,积极上进,具有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真诚愿望,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可喜的成绩”。中国共产党要针对青年知识分子的特点进行引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青年,为青年驰骋思想打开更浩瀚的天空,为青年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各级领导干部要关注青年愿望、帮助青年发展、支持青年创业,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中国共产党在为青年知识分子提供展现个人才能的机会和平台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和民族的梦想结合起来,积极吸收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总之,中国共产党与中国进步青年同呼吸、同命运,中国共产党在引导青年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吸收进步青年,补充新生力量;中国青年在向中国共产党靠拢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个人政治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实现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

  四、研究内容

  成立之初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就是如何发动更多的底层民众尤其是对时代反映敏感的青年学生和青年工人,参与到解放自己的斗争中,进而实现聚合下层群众力量、整合政治资源、壮大实力从而夺取政权的目标。一般来讲,组织和宣传是动员的两大基本要素。在革命过程中,总是有一个觉悟群体先明白一些道理,然后再到民众中宣传鼓动。因此,组织和宣传又构成了革命组织最早的两大部门。规模较大的集体行动需要足够的有觉悟者参与动员才能形成。因此,青年团组织很早就注重建立地方组织,发展成员。具体的动员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组织团员深入工人、农民、学生之中,宣讲革命道理。二是通过纸质传媒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教育青年、影响青年。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掌握青年、赢得青年,就是因为它的彻底性,这种彻底性蕴涵着真理的力量、实践的力量、思维的力量和信仰的力量,马克思主义的彻底性及其力量是坚定理论自信的最大底气,也是理论自信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具体来讲,马克思主义超越时代成为人类精神的精华,就是因为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从本质上批判了资本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洞见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本质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掌握青年、能够说服人的关键所在。

  利益需求的满足是青年动员的基本动力。不论是革命、建设年代,还是改革年代,社会动员要以满足被动员者的切身利益为实现条件,一切脱离被动员者切身利益的社会动员都不可能持久。这种利益需求既包括精神层面的,又包括物质层面的。因此,能否把党的政策、要求同青年的切身利益、普遍诉求结合起来,并在过程中对一些问题给予实质性的解决,决定着青年动员的成败。青年动员的核心是思想动员。思想动员既是共青团政治性的体现,也是动员自身的需要,因为思想往往是行动的先导。就共青团的青年动员所使用的宣传劝导手段而言,主要包括思想教育、集会宣讲、口号标语、文艺表演、媒体宣传、典型示范、命名表彰、互联网等,其实质都是以各种易于理解的形式向青年传播和灌输党的意识形态,让科学理论与社会现实相互验证,说服青年理解、认同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

  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是党的群众路线彻底地、完整地贯彻与实施的必然结果,是党的群众路线成功运用与贯彻的体现。在淮海战役发起之前和战役实施的过程中,中央军委和各级党委都一直十分重视后勤和支前工作,发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指示,对粮食、民工、交通、弹药、被装、医疗、兵源等重要问题都做了详细具体的安排。“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党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原则,以紧紧依靠人民、团结人民的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路线为指导圆满完成了淮海战役的支前工作。

  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共产党的英明决策指挥,离不开广大指战员的英勇作战,更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人民群众的巨大支援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淮海战役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淮海战役解放军参战部队有60 多万人,而参加支前的老百姓就有500 多万人,他们协同人民解放军对敌作战,成为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的坚强后盾。人民群众是其他一切战争力量的基础和前提,其他战争力量是在人民群众力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民是胜利之本,人民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和贡献。淮海战役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战略决战,战场纵横百余里,作战数月,参战人员几十万,粮食、弹药和各种物资的消耗都是巨大的,如果后勤供应没有保障,那是不堪设想的。战争的支援是全方位的,人民群众不仅支援粮食、运送弹药和伤员,而且源源不断地提供兵源,捕捉和押解战俘,提供情报,浩浩荡荡跟随部队前进。下列是淮海战役期间人民群众支前的一组数字:民工543 万人,担架20 万副,大小车88 万辆,挑子30 万副,牲畜76 万头,船只13630 艘,粮食96000 万斤(前方实际用粮43400 万斤),运送弹药1460 多万斤……还有无法统计的其他军需物资,如棉被、棉衣、军衣、军鞋、军袜、食油、食盐、柴草……上述这组数字仅是淮海战役期间的数字,并且是不完全的统计。从这些数字足以说明人民群众对淮海战役的巨大贡献。

  在战役的第一阶段,粮食每天就需要300 万斤,到了第三阶段粮食的需求量就更大了,不仅要供应自己部队和战勤服务人员,还要供应几十万俘虏的口粮,每天粮食的消耗量在400 万斤以上。如此大的粮食需求量,不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是无法解决的。在建立和健全支前机构以后,还在群众中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工作,一方面向广大的人民群众说明革命战争是人民战争的性质,把战争的胜利与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让人民懂得战争的胜利是为了人民的解放,要实现解放还得人民真心实意关心战争、支援战争。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华东、中原和华北的人民群众,无论男女老少,家家户户都动员起来,大家都关心革命战争的胜利,人人献计献策,人人出力出物。从东海之滨到中原大地,从冀北到皖中,展开了一幅浩瀚无边的人民热烈支前的壮丽图景。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把最好的粮食交给人民政府支援前线,而且把稻、麦碾成米、面送到前线,整个战役华东、中原、华北各解放区共收集粮食5 亿多斤。由于群众发动起来了,粮食从四面八方迅速集中,源源不断而来,前线作战所需要的粮食始终有充分的保证。

  规模巨大的淮海战役,不仅粮食的消耗量巨大,而且其他物资如弹药、衣服、鞋袜等的需求量也是巨大的。妇女们为了不让子弟兵受冻,不分昼夜地缝制棉衣、棉被、军鞋,甚至不顾寒冬把自己的棉衣棉被拆了给子弟兵做军衣军鞋。仅渤海区妇女就为部队缝制了60 万双军袜、20 万床棉被;胶东掖县妇女就为部队做了22 万双军鞋;鲁中南妇女做了100 万双军鞋。不仅是广大的农民群众被动员起来为战争服务,各行各业也为战争服务,弹药制造厂、被服厂、鞋厂、面粉厂等加足马力,工人在没有增加工资的情况下自愿加班加点,提高效率增加产量。正是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无私奉献才保证了大量的物资供应前线,保证了战争的后勤供应。

  有了粮食,有了弹药,有了大批的军用物资,要把这些物资运送到前线也是非常困难的。当时农村经济落后,交通极不发达。由于战线长、范围大,支前物资庞大,光靠铁路和公路运输远远不够,大量的运输主要还是依靠广大的民工队伍用肩挑、背扛、马驼、小车推和小船载运。冀鲁豫解放区出动民工30 余万人,前后方支援战争的人次达3400 多万,畜工次1200 多万,组织担架1 万余副,大小车10 万多辆,运送小米9000 余万斤。华东、中原、华北解放区出动民工543 万人,担架206 万余副、挑子305 万副,人力、畜力车881 万辆,汽车257 辆,牲畜767 万头,船舶8539 艘,运送了大量的人员和物资。正是这百万民工和百万车辆组成了一幅车轮滚滚、波澜壮阔的支前拥军场面的雄伟画卷,这些源源不断的小推车保证了物资的按时供应,为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淮海战役和以往的战役不同,是大兵团作战,伤亡肯定很大,需要随时补充兵员。各地开展了参军动员运动,政治教育和思想动员是参军动员的中心环节。采取自上而下、由党内到党外的动员方式,以形势教育、阶级教育、勇气教育为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确定参军动员对象,组织参军。形势教育即通过介绍淮海战役初战大捷的有利形势和淮海战役的重要意义,帮助群众树立必胜信念,提高参军热情;阶级教育为通过阐明战争性质,激发阶级仇恨,提高群众参军的自觉性;勇气教育则是运用革命历史和现实中正反实例,教育群众只有勇于斗争才能获得解放。在华东局下达《关于淮海战役期间兵员补充计划》后,华东解放区的人民群众热烈响应号召,提出了“到前线去,到主力去”的口号,把参军当作自己崇高的使命、神圣的责任和光荣的任务,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军,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参军运动,为解放军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在对淮海战役亲历者李广忠同志的采访中,李光忠同志如此回忆:“当年,24师宣传队长到我们中学去,鼓励我们当兵,我当时脑子一热就去了,我们班里还有十几个同学也去了。我当时就觉得共产党的部队好,因为我听说我们学校就是共产党开的,吃饭都是免费的,大家上学也是免费的。去了部队,还有一些战友跟我差不多大,来当兵是因为命苦,家里人被国民党杀光了。”山东解放区从1948 年10 月至1949年3 月,就有168180 人报名参军,其中8 万人补充到主力部队。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毛泽东这一人民战争的光辉思想为指导,成功地动员了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亿万人民群众。他们积极支援前线、参军参战。1951 年2 月,陈毅在南京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谈到淮海战役的胜利时说:“支前民工达500 万,遍地是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的群众,这是我们真正的优势。人民群众用小车、扁担保证了部队的作战。”所以,我们很容易就明白陈毅为什么会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五、研究结论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胜利。我国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这样的辉煌业绩,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而这些辉煌业绩也赢得了广大青年的拥护。中国共产党注意从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加强对广大青年的培养爱护,从而赢得了青年的最大支持和参与。一是尊重青年也就赢得了青年的尊重,这种尊重包括了尊重青年的需要、尊重青年的权益、尊重青年的人格、尊重不同青年群体的差异和不同青年个体的个性。二是理解青年也就赢得了青年的理解,这种理解包括理解青年心理、青年言行、青年处境,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青年。三是关心青年也就赢得了青年的关心,这种关心包括关心青年的成长成才、生存发展。四是培养青年也就赢得了合格接班人。五是善用青年也就赢得了更多力量和更大价值。中国共产党是坚持改革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同时,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这正是中国共产党赢得青年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法宝。

  五、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代表、赢得、依靠青年的历史经验与启示[J]. 孟东方, 王资博. 探索. 2013(02)

  [2] 淮海战役——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J]. 李兵. 党史文苑. 2009(01)

  [3] 淮海战役取胜的原因探析及现实启示[J]. 宗刚. 福建党史月刊. 2014(02)

  [4] 淮海战役胜利之原因探析[J]. 孟福来. 兰州学刊. 2010(08)

  [5] 淮海战役体现的人民战争思想与新时期的军民融合[J]. 鲁贵洋. 传承. 2014(06)

  [6] 淮海战役中的后勤动员[J]. 刘洋, 张超, 候哲威. 国防科技. 2009(02)

  [7] 淮海战役期间沂蒙解放区的参军动员[J]. 张学强.中共党史研究 . 2009(07)

  [8]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吸引与动员青年方式探讨[J]. 周保垒.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12)

  [9] 如何让青年“走进”马克思[J]. 刘晓兰. 人民论坛. 2017(12)

  [10] 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成功运作——以抗战时期青年奔赴延安为例[J]. 莫志斌, 崔应忠. 党史文汇. 2015(03)

来源:理论之光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