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理论专题 > 2018年马克思主义·青年说 > 赛况 > 思辨赛 > 赛制进程 > 战队调研 > 正文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江苏师范大学思辨战队马庄村社会调研报告
2018-10-16 16:10:00  来源:理论之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周年大会上用“3个飞跃”总结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取得的伟大成就,我们坚持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全面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用于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和与时俱进的奋斗之中。历史和实践有力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马克思主义作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

  江苏师范大学思辨战队以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为对象调研,用时 7天,采访十余人,解读马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深层次原因,发现马克思主义在基层党组织工作实践中的巨大推动作用。

  马庄村地处徐州市北郊 25 公里处,西邻 104 国道,东靠徐贾快速通道,距徐州高铁站 18公里,常驻人口 2743人。近年来,马庄村党委大力实施以“强战斗堡垒,带生态宜居、带乡风文明、带生活富裕”为主要内容的“一强三带”工作法,党组织建设得到不断加强,马庄村迈入了转型振兴快车道,先后荣获了“全国文明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民俗文化村”“中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国家级奖项,2017年 12月 13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马庄调研,充分肯定了马庄精神。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在马庄落地生根

  (一)集体经济带民富,集体富了共同富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具有指导价值。由于历史发展原因,相对于城市的建设、经济发展,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居住环境、配套设施以及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呈现出进一步拉大的趋势,甚至在部分地区,还呈现出“两极化”的发展态势。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要实现这一崇高的目标,必须消除城乡二元经济差别。

  马庄村在创业初期靠煤矿起家,掘得了发展的“第一桶金”。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气概,进行了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永久性关闭了三座村办煤矿,将产业发展的重心从地下的黑色能源产业转到地上集体产业,逐步形成了以纺织、制衣、食品、精密铸造、运输、建材为支柱的产业链, 使马庄村的经济进一步壮大了起来,目前,全村少有外出打工者,却有外来务工者,村民实现充分就业,在自己家门口当工人,真正做到了“集体富了带民富, 集体富了共同富”。同时马庄村鼓励村民发展民营企业,由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 为他们提供保障和服务。全村绝大多数村民从事工、商、建、运、服、养殖、种植产业。楼房林立,村民生活富裕,被媒体誉为“没有贫困户、没有爆发户,家家都是富裕户,靠集体走上共同富裕的小康路”。

  农村振兴发展的一个棘手问题就是年轻人口外流,马庄以集体特色经济发展带动个人发展,鼓了村民的钱袋子,也留住了人才。马庄村的王浩书记笑着对我们说,“我们村里很少有外出的人员,包括年轻人都很少外出打工,因为我们在我们马庄也好,在我们潘安湖也好,他能够实现充分就业。”年轻人不用去外地, 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赚钱,同时也带动了马庄集体经济的发展。无论是马庄的民俗文化乐队,还是马庄的香包产业,只要村民愿意去干,就能提供工资收入,这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加入。马庄村村集体每年收入 200多万元,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乡村旅游和集体产业。孟国栋书记说,村里已经建成的代表景点有村史馆、二十四节气柱、神农广场、潘安湖婚礼小镇等,集香包设计、制作、展示、销售于一体的马庄香包文化大院也已开工建设,下面还将规划建设民俗文化园、民俗博物馆、民俗大舞台等系列休闲观光景点,农家乐的数量也要逐渐增多。

  (战队成员参观村史馆)

  马庄的旁边就是潘安湖,以前是煤矿塌陷区,经过多年的治理,现在已经成为贾汪的特色旅游景点,每年游客如梭,也为村民提供了不少的就业岗位,让村民过上了好日子。“我回来已经 5年了,之前因为村里环境太差,就去了无锡打工,现在在景区开游艇,家门口也能轻松赚钱!”潘安湖景区朱雪宁说“村党委领导是好样的,是他们领着大伙过上了舒适、富裕、自信的好日子。”

  (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但要有物质基础,还要有精神文明。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最高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庄村视察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由点及面,以“文”带富,打造马庄特色品牌, 发展经济的同时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从“物质翻身”到“精神翻身”的飞跃。

  马庄乐团发展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马庄曾是徐州的煤炭产区,小煤窑林立,当地人躺在金山上过日子,养成懒散的习惯,精神上很空虚。时任马庄村党支部书记的孟庆喜意识到,挖煤虽然让钱袋子鼓了,但脑袋空了,这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在小煤窑关闭之后,农民们不光要去找钱,还要去找精气神。于是, 孟庆喜决定要在马庄村成立一支农民铜管乐队,要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把精气神搞起来。从 1988年马庄农民乐团创立至今,乐团吹了 30年,周末舞会跳了

  25年,元宵灯会办了 32届。现在的马庄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周末举办农民舞会,夏季有乘凉晚会,冬季有篝火晚会,重大节日均有庆祝活动,马庄村也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民俗文化村”……如今的马庄人,精神文化生活过得津津有味。

  (农民乐团成员合影)

  农民乐团发展所带来的文化效益,使马庄人尝到了甜头,他们把握时机,提出“以文养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等发展战略,走上了以文化致富的好路子。不仅把马庄农民乐团推广到全国乃至国际舞台上,还带动了其他具有马庄特色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每当临近节日,村民张书侠就会变得极为繁忙,她要赶制当地民俗工艺品“面灯”。张书侠的手极为灵巧,揪剂子、捏型、上锅……不一会儿功夫,一块块白面就变成了精致的工艺品。张书侠告诉我们,她一天能做

  100个面塑,除去材料费,全卖完能赚 500元。她笑着说:“这几年马庄民俗旅游起来了,自家的面灯也赶上了好时候,村里干部还帮衬着在网上开拓销路,春节刚过,首笔订单已经在制作之中了。”在马庄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带动下,马庄的手工艺工作者们乘上了文化致富的东风。让马庄香包、面灯等文化产业开始蓬勃发展,在体现着马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的同时,也成为了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面塑、剪纸、线艺……几十种当地民俗工艺品百花齐放的盛景,吸引着来自国内外游客的关注。如今,集香包制作、展销于一体的马庄香包文化产业总收入可突破 2000万元。马庄村孟国栋书记向我们介绍说,“我们用民俗工艺品来带动整个文旅体系的建立,以文化反哺经济,村民的钱袋子就是这么充盈起来的!”。

  在由“文”而富的过程中,马庄人不忘初心,传承传统文化。香包是非遗文化,马庄人重拾传统,继承传统,进一步发扬传统文化。马庄香包已经发展成为马庄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马庄香包负责人厉经理拿起一个心形的香包对采访队员说:“我们为他起名字叫“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来马庄买那款叫“真棒”,习

  大大真棒。本来心型这一款,想给它取名字叫“真心”的。但是不如叫“初心” 好。为什么叫“初心”?因为这是一个非遗的文化,我们做这个香包当初就是为了把这个文化继续就是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下去,这也是我们做这个香包最早的一个初心。”马庄香包在传承香包文化的同时,还增加了村民收入,让村民们不仅思想充实起来,钱袋子也鼓起来。“工艺品重在手工,是机器所代替不了的, 甭管是啥,凝聚的都是我们马庄人的智慧。”村民刘燕告诉我们,马庄村的工艺品不仅精巧美丽,而且每件东西都是独一无二的。“遵循传统、手工制作”“靠质量不靠产量”的理念早已经深入每一位马庄手艺人的心里。

  (采访马庄村香包产业负责人厉经理)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在马庄得到印证

  (一)坚持“以民为本”,肯定村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人民群众不仅创造着整个社会的物质财富,还创造着整个社会的精神财富,同时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这就告诉我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充分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无论多么高明的将领,如果没有士兵,他就是一个“光杆司令”,就不可能打胜仗。同样的是,离开人民群众这个主体的社会是不存在的,不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也是不可能前进的。

  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说,农民主体性的发挥程度直接决定着整个农村的建设发展状况。同时,农民不仅是农村建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建设发展的最终受益者。因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肯定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农民的特点和发展状况采取不同的具有特色的发展策略。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农民的需求为基础,切实地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农民的切身利益。基于此,马庄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民立村”、“以民富带村”、“以民富村”的发展路线。具体来看,一方面,马庄的建设发展始终以村民切实利益需求为基础,想村民之所想、应村民之所需。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在物质上富民,马庄从煤矿起家,但并不止于煤矿,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经历了从地下煤矿转型到地面企业再转型到生态旅游两次发展转型,并最终形成了以特色文化产业、生态旅游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为了解决“口袋富了,脑袋却空了”的问题,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实现精神上的富民,马庄组建了苏北第一支农民铜管乐团,并以此为突破口,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从而实现精神上的富民。概言之,最终目的,就是孟书记所说,“能够让老百姓真正得到这种发展同命运,让大家的生活是越过越好,那我觉得这样的发展是我们所有村民希望的,那也是我们的一个奋斗目标。”

  一直以来马庄村在思想上、工作上始终把村民放在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主体地位,着力创造有利的环境,保证每一位村民都是参与者、建设者,而不是旁观者、过路者。从香包产业的形成到农民乐队的创建,从生态环境的修复到生态旅游的开展,每一项都离不开马庄人民的劳动智慧。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村民的情况,解决村民问题,满足村民需求,马庄专门建立了一个“家庭档案”。这个家庭档案记录的不仅是每一家每一户的情况,还包括在这一年当中村民参与村组织的文娱活动,义务劳动的次数,以及村民邻里之间关系,孝不孝敬老人等情况也会被记录在案,并对此制定了相应的分值,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村民做好了,给他加分,做的不好了,就进行减分。在年终进行总结的时候,在推选“十佳好婆婆”“十佳好儿媳”“最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时,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招牌,同时也是对我们村民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约束、管理作用,这么一个做法,真正能使我们的村风、民风得到很好的提升。这样看来,通过这个“家庭档案”的计分制度,一方面能够为村里一年一度的评选活动提供基本的依据和参照,实现基本的公平公正,让村干部能够切实了解村民的生活现状。另一方面,“家庭档案”还具有乡规民约的作用,即发挥着约束、引导和教育的功能,在激发村民自觉能动性的同时又能够保持一定的秩序,遵守一定的规律、规则,引导整个村民的价值取向,营造良好的村风、民风。

  (二)“以民立村”、“以民富村”、“以民富带村”,激发村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作为现实社会的客观主体存在,并不是僵死不变的,而是有别于无意识动物的以实践为基础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主体。马克思对此形象地比喻到:虽然蜜蜂建造的蜂房,使现实中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它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本能活动。相反,即使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因为他在实践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即是说,人作为实践主体,在选择、认识、改造世界过程中本身具有内在的自觉能动性,这不仅是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也是人作为现实社会主体的本质体现。这就意味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创造良好的环境,调动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把思想观念的东西转化为物质力量,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因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激发农民的自觉能动性,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力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对于马庄来说,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农民自觉能动性发挥的重要性。马庄村香包的传承与制作,同样离不开村民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香包产业从 07 年的十几个人到现在的几百个人,离不开马庄村村民的热情参与,而农民乐队的创建与发展也同样如此。可以说,无论是香包产业的发展还是农民乐团活动,马庄村的村民都是其中的主体性存在,都是以马庄村民为“活”载体。用孟书记的话说就是,“村民才是这些活动的主体”。马庄村的独特就在于村民本身,马庄村的优势就在于坚持“以民立村”“以民富带村富”,如果离开了村民群体,马庄村的建设就无从下手,也不可能实现持续发展。

  (三)打造“乡风文明”,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村民的整体文化素养

  人作为主体性的存在,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精神文化的产出地。因而,现实的人并不是“单向度”的、扁平化的人,而是具有丰富实践需求的立体化的人。人要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不仅要有物质的外在基础,更需要内在精神文化的支撑。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说,不仅要使农民口袋富裕,更要使农民的精神富裕。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美好需求,还有精神文化层面的美好需求。如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这就意味着,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振兴,还有文化振兴,乡村的发展要以物质、文化全面发展为目标,培育乡村文明,提升农民的整体文化素养,让农民和国家发展同步、同轨,走向全面自由的发展。基于此,马庄村实施了文化振兴战略,确立了“文化兴村”的发展方针,着力打造具有马庄特色的“乡风文明”,以提升马庄的整体文化素养,促进村民的全面发展。

  现在,香包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再只是马庄人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之一,而是已经成为马庄村村民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和展现。

  马庄以农民乐队为载体,开展丰富的乡村文化活动,提升村民整体文化素养。“通过这些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占领了农村思想文化阵营。”这个农民乐团至今已走过了 30 个春秋,一共是演出了 8000 多场次,其中公益性演出占到半数以上,例如禁毒宣传、文化进城等,培养了二百多名这个演艺人才,并且已经实现了经济上和人才上的自给自足,真正的成为马庄“文化立村”、“文化兴村”的典范,起到了文化引领示范的作用。王浩书记骄傲的向调查员宣称“在马庄,随便一个村民都是能歌善舞的表演好手”

  马庄还注重村民自治,以乡贤文化为枢纽,建立党员负责、村小组协调这样一个化解邻里之间、家庭之间的冲突与矛盾的机制,培育良好乡风文明。乡贤,简单来说就是村里面的德高望重之人,即村里品行、品德高尚并得到大家认可的人。马庄村的孟庆喜老书记,干了 30 年的村书记,品德高尚,能力突出,得到大家的一致拥护和认可,对于整个乡风文明建设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王浩书记说道,“我们村的有一句话叫,大事不出村民小组,小事不出党员联系户”。他还举例说,如果说我和邻居今天有点小矛盾吵架,那我们俩要解决这个矛盾首先应该找谁?应当去找负责的党员,因为我们这几户都是这一位党员来负责,那我们去找这个党员评。进而充分发挥党员调解作用。另外,马庄村的每一个村民小组都配有一个小组长和妇女宣传员,而乡贤的这些资源都在村民小组长这里,如果有大事发生了,那这个村民小组长就会发挥重要的化解、协调作用。通过这样一种机制的构建和运行,不仅提高村民的道德觉悟,还从整体上促进马庄村的乡村文明。

  三、马克思关于和谐观的理论在马庄有了样板

  (一)和谐观明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可行性

  马克思所论述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马克思主义和谐观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以人为本”的重要的理论来源,能够激发广大的农村居民参与到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的浪潮中去,为农民的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提供了理论支撑。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这一命题出发,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必要性,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自然界影响和塑造人类的同时,人也对自然界进行了改造。“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而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他们在肯定人的决定作用前提下强调:人不应以自然的征服者、统治者自居,而要如实地把自己当作自然界的一员,并告诫人们过于沉醉于征服自然界的胜利中,自然界终究会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统一的论述,包含了人要尊重自然规律的思想,对当前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当然,尊重自然规律并不意味着不能改造客观世界,在新农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广大的农村居民要积极地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通过认识各种自然现象、客观规律,逐渐掌控这些规律的变化,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农村居民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人与客观实践之间“信息”、“能量”以及其它物质的交换,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进步发展的同时,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稳定以及健康地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 “人是社会的人”这一命题出发,论证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的必要性及其内涵,进一步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马克思曾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为了进行生产,人与人之间必然要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形成这样或那样的社会群体。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生来就必然要组成一定的社会,必然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因此,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社会的变革归根到底是社会关系的变化,是人与人、个人与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在社会关系变革中,人的存在方式、人的本质和本质力量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与发展,并通过现实的社会关系展开。因此,社会和谐与人的自由才能的充分发挥和全面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展示和发展。而其关于人与社会辩证的统一关系的阐述对于营造和谐的邻里关系、增强农村居民的凝聚力向心力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离不开农村的参与,建立和谐社会有助于提升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水平、思想认识水平以及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作用,从而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和谐观对马庄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实现途径具有指导价值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最著名的科学论断之一。党的十九大将“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进了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在总纲中增加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这一表述。这些都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绿色思潮、历史方位提供了党的意志基石和价值取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马庄改造煤矿变绿水青山,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经历了两次转型。第一次是从地下煤矿转型到了地面企业,但是这次转型不够彻底。随着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提出,马庄将村庄发展与党中央的政策、思想保持一致,又着手进行第二次转型,成功地从地面企业转型到了生态旅游,村庄的面貌开始焕然一新。马庄紧跟党中央的生态和谐思想,环保意识走在了全国的前列。马庄环保的代表是全国首家太阳能秸秆沼气站。既实现了秸秆的再利用,解决了秸秆禁烧难的问题,又为村民提供了廉价环保的新能源,方便村民生活,获得村民认可与支持的同时,治理了村庄环境,一举多得。经过几年的治理,马庄从一个道路坑坑洼洼、环境又脏又乱、到处破烂不堪的后进村,变成了道路平坦、村容整洁的环保先进村。

  2.“马庄三宝”之婆媳好——人与人的和谐

  马庄人际关系良好,人与人、人与村集体相处十分和谐,作为“马庄三宝”之一的婆媳关系,更是马庄的特色与亮点。

  马庄每年年终评选十佳好媳妇、十佳好婆婆、十佳星级文明户、十佳优秀党员、十佳团员民兵。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激励村民争做和善好村民。在这种评优评先的模式下,马庄家家争创和谐。经过几年发展,马庄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的家庭都有荣誉牌,没有荣誉牌的家庭就会觉得非常尴尬,其他村民也会议论,没有荣誉牌的家庭就会努力,争取在来年也获得一个。正是这种变相的鞭策和激励,使得马庄的村民都积极向好,积极向善。

  马庄的婆媳关系被称为马庄的“三宝”之一,自古婆媳关系被称作天下第一难题,但是马庄却找到了这个难题的破解之道。2018 年 4 月 8 日,焦点访谈栏目对马庄村进行了长达十几分钟的专题报道,对马庄的三宝进行了重点介绍。出于带头示范作用的考虑,20 多年前马庄村开始每年年底评选十佳媳妇、十佳婆婆。村民夏莉就曾连续十年获得十佳媳妇称号。夏莉并不是成天围着锅台转的普通家庭妇女,她以前是乐团的副团长,有自己的事业,2014 年因为要照料生病的公公,便辞掉了工作。换位思考是夏莉处理婆媳关系的诀窍,她不仅这么说,也这么做。25 年来,左右邻居无不交口称赞。十佳好婆媳,是由村民小组通过家庭档案记录村民日常行为来评选的,做得好加分,做不好就减分。虽然是个很简单的评选活动,却对村民有很大的影响力。每年年底十佳好婆媳的评比,都会成为每个家庭关注的大事。获奖的家庭就像火种一样,点燃自己也照亮别人,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榜样。婆媳好也和乐团、香包一起成为马庄村的三宝,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

  调研收获与感悟

  收获一:农村不仅有农业、农民,还有精神,精神之柱是农村发展奋斗的基石。

  收获二:不下农村不知道农村的好,不下农村不知道我们平时了解的浅薄,不下农村不知道奋斗原来可以这么具体,不下农村不知道原来人的价值可以如此体现。

  收获三:论证的价值在于实践,我们可以从细小的乡村发展中寻找理论实践的效果,基层党组织、基层党员、群众在做的事不一定能说得那么高大上,但确实实在在地践行着自己的理想、愿景,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这显得弥足珍贵。

  (注:部分图片由马庄村委会提供)

来源:理论之光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