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理论专题 > 马克思主义青年说 > 创作大赛 > 征文 > 正文
“三无人员”马克思为什么是幸福的
蒋彧
2017-11-07 17:15:00  来源:理论之光

  2012年,央视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几千名不同行业的人面对的问题都是“你幸福吗?”,回答千奇百怪,“幸福”一词也因此成为热点词汇。其实,作为主观感受的“幸福”只要被总结出了客观标准,那这个问题就好回答多了。伟大的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曾指出,幸福的人生需要三个条件:身体、财富和德行。哲人将健康的身体称为躯体诸善,将足够的财富称为外物诸善,将良好的德行称为灵魂诸善。哲人简洁精炼的观点为后世继承,譬如亦舒师太就在其小说《喜宝》中表示:“我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爱,那么就要很多很多的钱。如果两样都没有,有健康也是好的。”在欧美结婚仪式中,神父会说“不论富贵还是贫穷,疾病还是健康,不离不弃。”这也反向证明了健康与金钱对幸福人生的重要性。可见人类对幸福的思考古来有之,且一直延续。明年就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为了迎接它,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于是决定用幸福的三个条件去衡量一下这位革命导师。

  第一个条件:健康。马克思曾说“唯有爱情和咳嗽无法掩饰”,那是因为他自己深受咳嗽困扰。用恩格斯的话来讲,“马克思咳嗽起来整个胸腔听着就要爆炸掉了。”不单是肺病带来的咳嗽,马克思还患有肝病、皮肤病、失眠症等,更糟糕的是,这些病痛并不是在其晚年才开始困扰他,据说1865年的整个夏天,马克思几乎每天都在呕吐,而这种身体上的痛苦也许早在1843年马克思被迫从《莱茵报》主动辞职就开始了。

  第二个条件:金钱。说完健康,该谈谈金钱了。记得尚在上大学时,同学们会经常八卦任课老师们的经济状况,住学校宿舍的老师会不受学生待见,大家会认为这样的老师人生比较失败,因而不想听他的教导。那我们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当时的经济状况又是如何呢?撒切尔夫人在与邓小平会面时聊到马克思时曾说:“马克思写了一部《资本论》,可他恰恰最缺资本!”而马克思自己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则这样说道:“一个星期以来,我已达到非常痛苦的地步:因为外衣进了当铺,我不能再出门,因为不让赊帐,我不能再吃肉。”“医生,我过去不能请,现在也不能请,因为我没有买药的钱。”可以说,如果没有恩格斯的资助,马克思连基本的生存都难以维持。

  第三个条件:内心的宁静。马克思确实贫病交加,幸福的三个条件中的前两个他都不具备,可要是说马克思没有德行或爱,那显然是不对的。但在古希腊哲人那里,良好的德行之所以成为幸福的最重要条件,是因为它能让人获得内心的宁静安乐,而爱同样应该如此。如果这样理解,幸福的第三个条件马克思恐怕也没能拥有。马克思“怀疑一切”,批判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为家人的病逝而悲伤。他的一生充满了激烈的负面情绪:愤怒、痛苦、烦躁,他的内心难有宁静之时。

  说到这里,马克思似乎成了一位“三无人员”,坐实了是一个不幸的人,可马克思却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他的一生都在斗争中度过,而“斗争就是幸福”便是马克思对幸福的理解。这是怎么回事呢?“三无人员”难道也会幸福吗?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就会发现,马克思的“三无”只是表面,这三个条件其实他都从另一个角度拥有着。先说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马克思作为革命导师,一生都在进行革命斗争,他将健康身体这一本钱充分地利用了,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失去肉身,而马克思则因充分利用它而最大限度地拥有了它。再说金钱,马克思研究并揭示了货币的起源、本质、职能,研究特殊的货币:货币资本,他是那个时代最了解货币的人。对于货币,马克思因为充分了解它而在深层次上拥有了它。最后说说内心的宁静,马克思批判伊壁鸠鲁通过逃避现实寻求内心宁静的做法,认为如果这样做,内心的宁静就是个内心空虚的世界。马克思追求的不是闭眼冥想带来的内心宁静,也不是个人生活的无忧带来的内心宁静,他要改变这个世界,他追求的是现实的内心宁静,是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带来的内心宁静。他这么想也这么做,对于内心的宁静,马克思以最勇敢、最切实的姿态去追求,正是这种大无畏的追求使马克思把握住了内心宁静的真正意义。这样看来,马克思是具备幸福的三个条件的,让我们向幸福的马克思致敬!

来源:理论之光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