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理论专题 > 学思践悟新思想 > 正文
南通市崇川区委书记刘浩:让创新者更有甜头,让创业者更有奔头
2019-11-08 14:21:00  来源:理论之光

  崇川风貌

  习近平同志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加快推进城市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就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崇川区坚持在制度、结构、要素、人才、环境上强化创新,在培育新动能中汇聚创新要素,在构筑新高地中优化创新生态,在激发新活力中积聚创新力量,基本形成多主体协同、全方位推进的创新局面,城市经济动能转换潜力不断释放。

  创新制度注活力。城市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说到底是一场涉及思想观念、生产方式、体制机制、工作模式等诸多方面深刻的革命性变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体制机制上思想再解放,进一步破除制约创新创业的制度障碍,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在实践中,我们一方面坚持将改革资源向新旧动能转换聚集,凡是有利于新动能培育壮大、旧动能改造提升的改革,都要优先推进、优先落实,让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潜能得到充分释放;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建立创新引领新旧动能转换的体制机制,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进一步扩大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实施范围,让创新人才分享成果收益。探索建立创新区域协同发展机制,集成力量把优势领域做大做强,形成区域融合互动新格局。探索建立鼓励创新创业的制度体系,破除地域和空间对于人才的限制,让创新者更有甜头,让创业者更有奔头,有效吸纳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为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注入强劲动能。  

  中远川崎智能车间-条材机器人生产线

  创新转型添动力。实现城市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结构优化是根本。面对存量较大的传统产业,崇川区没有简单将其视为包袱,而是注入新思维、新动能。一是以差别化政策倒逼转型。在实践中,我们依托企业大数据管理平台,以亩产、创新和绿色指标论英雄,通过差别化减负减税减费政策,促进资源要素向高收益高产出、高技术高成长性的企业集聚,倒逼落后和过剩产能逐步退出、低效企业加速转型。近年来,崇川区大力支持通富微电从供给端发力,向设计、研发、终端产品延伸,通过“建链、补链、强链”,在全区迅速形成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二是以高端化方向拓展转型。坚持以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为方向,引导传统产业企业加大改造提升力度。一方面,大力扶持中远海运川崎等企业向智能化生产转变,以较低成本拉长产业链、补强创新链;另一方面,全力支持醋酸纤维等企业争创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标准创新、组织和营销方式创新提供新动能;三是以协同化创新引领转型。通过打造平台化、共享化、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加强产业链深度合作,打通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通道,协同推进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实现由单个企业改造向产业链协同提升改造转变。在实践中,崇川区通过打造智能装备、集成电路、智慧建筑、工程风机、海洋工程等五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创新活力不断释放,使全区综合实力稳居长三角地级市中心城区前列。  

  创新要素聚合力。

  创新要素代表了生产要素“质的提高”。这需要我们在推动技术进步、提升人力资本、促进知识增长、推进信息化上加大力度,促使要素升级。一是促进形成创新要素。在实践中,加大对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创新要素的投入比重,统筹推进科技与产业、市场、资本高效对接,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紧密融合,为持续推进动能转换提供坚实保障。二是探索创新要素供给模式。一方面,积极实施人才高地建设计划、精准引才计划等,促进创新人才、技术、资本的要素供给;另一方面,面向国内外,着眼于集聚高端科教资源,深化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更多的人才、知识、技术、信息等创新资源落户崇川。崇川区通过与上海交通大学探索开启的“一基金、两基地”创新合作模式,成功引进陈亚珠院士、顾力栩教授等项目落地,对接项目22个,落户基地3个,形成“横向成群,侧向成链”的产业链条,成为城市发展新引擎。三是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在实践中,重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要素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释放创新要素更多的创新活力。 

  狼山国家森林公园 

  打造城市天然氧吧

  创新人才提内力。培育新动能,人才是关键。在实践中,崇川区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为城市经济动能转换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一是坚持以产业选才。更加突出人才与产业的匹配度、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衔接性,实现产业集聚与人才荟萃的良性互动,成功为全区集成电路研发设计、人工智能、精准医疗、可穿戴设备等新兴产业集聚创新要素。二是坚持以平台聚才。充分整合多方资源,通过建设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支撑平台,依托大生众创园、青创园、可可空间、同洲智汇产业园、都市工业综合体等创新载体,推动政策、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向创新创业集聚。三是坚持以项目育才。坚持以项目聚人才育人才、以人才带项目引项目,推动形成项目与人才良性互动、高效融合的良好局面。通过引进华为云创新中心、尚阳通芯片设计、智通达物联网等一批高科技项目,推动全区涌现出一批省级以上创业创新高端人才。四是坚持以环境留才。通过实施城市品质提升行动,着力营造国际化仿真环境,以最优越的城市功能留住人,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创新环境增实力。实现城市经济新旧动能顺利转换,崇川区着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提供深厚土壤。一是让创业环境持续优化。中小企业是创新创业创造的重要力量,格外需要政策扶持。通过建立形式多样的创业基金、创新引导基金,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条件,着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通过建立中小企业成长加速机制,保障中小企业更多更公平地获取技术创新资源,为中小企业茁壮成长提供充沛的阳光雨露。二是让营商环境更加优化。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容缺预审等服务机制,强化简政、减税、降费等制度创新,着力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强同国际经贸规则对接、加强产权保护等措施,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开放、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所有市场主体。三是让创新生态不断优化。通过构建形成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规律、满足新动能集聚需要的制度环境,努力将崇川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行政成本最低、服务效率最高、创业环境最宽、人文环境最优、生态环境最美的投资洼地、创业富地和发展高地,为新动能不断积聚、旧动能焕发生机不断创造更加广阔空间。

    刘浩

   (作者为南通市委常委、崇川区委书记)

来源:理论之光   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