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名家新论 > 正文
双传学:紧紧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
2017-02-28 09:02:00  来源:群众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强调,“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提出“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将科技创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贯彻落实党代会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更好地开掘创新时代的“风口”,书写好科技创新江苏篇章,对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技创新的强大魔力,就在于通过创造出新理念、新手段、新工具,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运用自然力、发展生产力,改变人类社会。当前,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上,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仍存在缺位、错位和越位现象。能否把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和政府这只“有形之手”都用好,做到同向发力、优势互补,是实现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在科技创新中,如果说科学是“知道什么”,技术是“知道如何做”,市场和商业则是“知道在哪里”“知道什么人”。用好“看不见的手”,就是要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以及创新激励中的决定性作用,用市场力量撬动科技创新,促进技术创新要素跟着市场走、跟着需求走、跟着企业走,围绕企业家培育创新家、围绕产业链做强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通过不断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化导向机制、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交易机制、金融支持创新机制等,让科技创新要素在市场上“活”起来。

  政府并非创新主体,但成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离不开政府“推动”。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主要在于强化战略导向、优化公共政策、搭建公共平台、完善公共服务、构建创新生态。以节能减排产业发展为例,政府可通过法规标准,淘汰落后技术产品,为新兴产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也可以通过增加采购、用户补贴等方式,扩大消费市场,推动新兴技术发展。打好聚力创新、聚焦富民这场主攻仗,各地政府部门一定要强化市场化的思维、包容性的思维、服务的思维、开放的思维,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与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共同奋力写好这篇大文章。

  做大做强做优平台载体

  科技创新的平台载体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江苏建设了一大批新型科技创新载体,为全省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科技创业等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客观上讲,虽然我省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数量较多,但同时存在着建设规模和水平参差不齐、开放共享度不高、缺乏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的有效引导等问题,缺乏像深圳南山区、上海张江、北京中关村、杭州滨江等地那样具有高创新浓度的区域科技创新集聚区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同发达国家的科技经济实力差距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上。提高创新能力,必须夯实自主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础平台。”江苏科教资源丰富、区域创新能力处于全国前列的优势,完全可以在“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领域打造具有国家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平台,将蕴藏的巨大优势发挥出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平台载体建设不能简单地追逐“数量型”发展,而是要在如何提升品质、优化功能上下功夫。要在明确战略取向的基础上,在省级层面选取几个优势平台,集中政策和资源,努力做大做强做优。比如,可以把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成江苏的“硅谷”,成为新技术新产业的策源地、全省创新发展的辐射源,切实担负起“为国示范”的功能。再比如,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是物联网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家级博览会,已经召开七届。做好这一平台,不仅可以更好地引领世界物联网行业发展,对全省聚力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展会品牌也必将产生极大的示范效应。

  激发人才第一资源创新动能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创新驱动实质就是人才驱动。要把科技创新搞上去,必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江苏人才总量大,但高端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十分缺乏,必须以更强有力的“人才新政”,努力将江苏打造成人才集聚之地、人才辈出之地、人才向往之地,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资源的创新动能。

  首先,要确立大人才观。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才的评判标准发生重大变革,创新驱动的主要依靠力量已由“小众”向“大众”转变。因此,既要注重发挥专业科研人员的骨干和引领带动作用,又要面向社会大众,支持“草根创新”;既要支持“阳春白雪”,研发重大关键技术,又要支持“下里巴人”,鼓励各类实用的改进发明,推动形成万众创新、万马奔腾的大好局面。

  其次,要大力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对于高端人才,要靠培植沃土来“吸”,也要靠优势政策来“引”,要有大格局、大胸怀,要有长远眼光,舍得下本钱。在引进人才过程中,政府要扮演好“店小二”的角色,做好服务,为引进人才提供平台、项目、政策、利益,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要注重聚英才、育英才。江苏有在校大学生190万人,他们是最活跃的创新创业主体,还要持续加大对以大学生群体为主的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激励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创新创业。

  再次,还要用好英才。建立完善以创新为导向的人才激励制度与人才评价机制。加快制定契合我省实际的项目资金使用办法,使人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科研上。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使人才肯创新、想创新、敢创新。进一步改革创新,支持用人单位大胆使用人才。结合高校、医院体制改革,赋予他们在人才总量、岗位等级、工资总额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努力把江苏打造成人才生态最优省份,与创新型省份建设同频共振。

  推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

  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制度创新是生产关系。制度创新走不远,科技创新也一定走不远,科技创新不足的背后往往是制度供给不到位。政府既是制度供给的主体,也是驱动创新的主体,推动两个轮子一起转,关键“推手”在政府,政府的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和工作创新可以推动企业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上产生深刻变革

  不久前,江苏省吸收深圳、上海、浙江等地经验,制定了鼓励科技创新“40条”,力度大、亮点多、含金量高,许多方面在全国具有突破性。比如,在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机制方面,对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的企业,省市县财政将连续3年给予培育奖励;对承担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任务的,省专项给予不超过3000万元支持;省财政对企业研发投入给予5%-10%的普惠性奖励。在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方面,允许转制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服务型企业的管理层和核心骨干持股,且持股比例上限放宽至30%。

  当前,国家层面正在推进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提速,我们可以顺势而为,在科技制度创新上取得重要突破。比如,进一步梳理并公开行政权力清单和科技专项资金清单,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坚持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创新创业的“乘法”。比如,加强与国家层面改革的接轨,推进先行先试,在加快完善科技计划体系、财政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科技项目的评审制度、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突破,把该放的权放足、该管的事管严、该做的事做好,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作者系新华日报社总编辑)

来源:群众   作者:双传学   编辑:吴鑫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