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人文周刊 > 记录 > 最新推荐 > 正文
归来,拥抱科技创新的黄金时代
2017-10-13 08:52:00  来源:新华日报

徐炎华

 邓勋明

穆科明

  正在北京举行的“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上,北斗、神舟、“天眼”、“蛟龙”、“墨子号”、“复兴号”、辽宁舰、大飞机等等等等,昭示着我们身处前所未有的创新时代。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5年来,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奇迹井喷,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是前25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国家。在澎湃的科技创新大潮中,归国工作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勇立潮头。江苏是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最多的省份之一,从穆科明、邓勋明、徐炎华三位专家身上,可以看到“千人计划”专家们怎样以赤子之心承担时代重托,为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穆科明,人工智能世界品牌的追梦人

  这个国庆长假,穆科明没有休息,约见了好几拨客人洽谈业务。他的办公室位于南京秦淮区的中国云计算创新基地。走在园区里,很多人可能不会意识到,这位穿着朴素、笑眯眯、丝毫没有架子的中年人,是一位从硅谷归来的创业精英。

  1971年出生的穆科明,曾经是众人眼中的天才科技少年。上中学时,他就发明了自动报警钓鱼竿和电话程控交换机,申请了专利。90年代末,他考入清华大学。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硕士毕业时,“出国热”正火,穆科明还记得,当时班上80%的同学都出国了。他也申请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继续攻读理学硕士学位。

  学有所成的穆科明幸运地留在了硅谷。2000年左右,他正好赶上了硅谷的创业热潮。那时候,以思科、英特尔、微软为代表的老牌科技公司如日中天,今日大名鼎鼎的苹果公司则刚刚开始进入上升期,谷歌还处于爆发前夜。整个硅谷热火朝天、藏龙卧虎,接触的都是互联网、芯片技术、数据信息化等世界最顶尖的技术,这让信奉科技改进社会的穆科明十分兴奋。

  硅谷十多年,穆科明过着一个标准工程师的生活,凭借着中国人的智慧与勤奋,他的事业稳步上升,从程序员成长为世界500强企业合伙人。在他的专长——视觉通讯领域,他站在世界科技发展最前沿,率领研究团队一次次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技术突破,如世界第一台200万像素Webcam(被微软采用)、第一台自动去红眼数码相机(被佳能采用)、第一台3D高清视频语音视频传感系统(被索尼采用)……不过,穆科明向记者强调,自己在硅谷的最大收获,是认识到了技术与产业化的区别,收获了一种理念:“高科技的根本意义在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中国的科技创新之潮汹涌澎湃,隔着广阔的太平洋,强有力地传播到美国西海岸边。穆科明开始发觉,“回国”的声音在硅谷的中国人中间渐渐增多。一位先期回国的清华学长对穆科明说,“回来吧!这里机会更多。”穆科明想起了清华园里的求学岁月,想起了意气风发的少年时奠定的人生抱负:要做国之栋梁。

  在硅谷,中国人的智慧、美国的品牌比比皆是。穆科明渴望中国人创造的技术能打造出中国的品牌。随着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他愈来愈看好国内的发展计划,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中国好友慢慢走到一起,渐渐聚集起共同的人生目标:回国,打造自己的世界品牌。

  这就意味着要舍弃在硅谷已有的工作、薪水、优渥的生活条件。什么感觉?记者问。穆科明笑笑:“除了这些‘标配’,人生总需要一些激动人心的事情吧。”

  2010年,以穆科明为首的6名旅美博士集体回国。飞完一万多公里,抵达上海浦东机场后,穆科明直奔南京。之前,他从自然与人文方面作了一番调研:南京高校众多,人才储备丰富;交通便捷,运输成本低;生活成本相对北上广深有优势,利于控制成本;南京周边有昆山、无锡、常州等电子制造业发达的腹地,方便生产。他踌躇满志地把新公司命名为南京杰迈视讯科技有限公司,寓意是“人杰地灵、迈古超今”。

  万事开头难。虽然穆科明带回了世界领先的机器视觉技术,然而,一个初来乍到的新公司,在起始阶段拓展业务是何其艰难!公司成立后三个月里,一笔订单都没有接到。为了节约成本,穆科明住的是几十元一晚的快捷酒店,在中山南路租了一间13平方米的办公室,隔壁就是厕所。每天吃一荤两素的盒饭,办公室里放着一只行李箱,随时出差。压力如大山压顶,那段时间,穆科明频频失眠,血压飙升,一下瘦了十几斤……可是他没有抱怨,“做事嘛,哪有不难的。”

  好在,机遇垂青的永远是实力。国家水利部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招标,穆科明公司带来的高清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惊艳亮相,它能在200米范围内清晰地看到深水尺桩、水里的蓝藻和鱼,尤其是凭借暗光高清成像技术优势,从全世界140多个竞争产品中脱颖而出,一举创造了“小企业赢了上市公司”的传奇。

  随后短短几年里,杰迈视讯迅速取得了一系列让业内惊叹的成果,在南京、杭州和美国硅谷都架设了自己的研发机构,成功开发并量产上百款高清智能网络摄像机、存储设备产品和视频大数据平台软件,以及国内第一台自主研发的地下管网机器人、电力智能巡检机器人等。如今,杰迈视讯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在青奥会、南京智慧城市、牛首山、南京博物院、上海迪士尼、上海虹桥枢纽等重大安保工程中获得广泛应用。

  这些年来,政府对于创业公司的一系列扶持,让穆科明感到温暖贴心。曾经,有客户要求杰迈视讯先垫付一笔元器件400多万元的费用,正在他焦虑之际,南京白下高新园区管委会伸出援手,园区投资担保公司做担保,短短10天,500万元科技贷款就到了公司账户上,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午饭时间到了,穆科明一如既往地去吃员工食堂,一边走,一边和记者兴致勃勃地谈着公司的未来——“科技是富国强民的有力武器,我们要创造出真正属于世界一流的民族品牌。”他说,人类的信息80%来自于视觉,如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兴起,公司在新一代机器视觉方面如人脸识别、车牌识别等领域,都有很多创新空间。

  “现在互联网创业有点虚火,很多人造出概念就忙着圈钱。”他摇摇头。从来,他的信条是:不追潮流,踏踏实实做出世界领先的技术;有梦想更要有行动,有行动更要有坚持;如此,路虽远,行必至。 本报记者 顾星欣

  邓勋明,把太阳“卷”起来的人

  邓勋明是谁?他是光伏及高端真空镀膜设备领域的国际权威;今年7月,他在昆山创办的迅立光电设备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并制造了我国首台高效PERC太阳能电池“二合一”PECVD量产设备,堪称我国光伏行业重大装备制造的一座里程碑。

  邓勋明是光伏行业的元老,人称“把太阳‘卷’起来的人”,这样的人,注定有跌宕起伏的非凡人生。

  1980年,江西高考状元邓勋明进入中国科技大学,1985年,通过李政道“中美联合招收物理博士生计划”进入芝加哥大学。因为看好清洁能源的发展前景,他在芝大物理系选择了当时的系主任、国际上享有盛名的Fritzsche教授做博士论文指导老师,从事非晶硅太阳能电池与材料的研究。Fritzsche教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动手齐头并进的能力,从他的研究小组毕业的学生,几乎每人都要建设一台实验设备。“我加入Fritzsche教授研究小组的第一天,他就带我到系里的精工车间,用机床做了一个真空系统需要用的小零件。” 邓勋明笑道, “我的动手能力就是这样逼出来的。”1990年,邓勋明博士毕业,收到多封聘书,最后选择作为科学家加入美国能源转换公司,追求读博时萌生的愿望:建设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来制造高效太阳能电池。这将成为他一生的使命。

  在公司,邓勋明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正是开发、建设世界上第一条用于制造三结叠层非晶硅电池的卷对卷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很快成为项目技术负责人。1993年,邓勋明作为首席科学家申请美国能源部的薄膜电池的重大研发项目,竞争对手有一直受该项目资助的哈佛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小组。出人意料的是,哈佛和伊利诺伊研究小组败北,新手邓勋明拿到了100万美元的研发基金,他赶快去请哈佛研发小组毕业的博士做自己的副手,一道攻坚克难。

  1996年,邓勋明又一次出人意料——放弃公司的资深位置到美国托莱多大学当助理教授,薪水打6折。为什么?还是因为读博时萌生的愿望。“在公司,即便是首席科学家,研究方向主要还是得听老板的。在大学里,教授可以自己决定研究方向。”

  在托莱多大学,与其他教授相比,企业工作经历让邓勋明更能看清行业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他申请到许多重大研发项目,6年便升为终身正教授。在美国,这一过程通常需要12年。

  在此期间,邓勋明攻克了多个课题难关,打造了一支具有实践经验的创新型研究团队,只要有机会,就将重返产业一线。

  机会来了。2001年,美国俄亥俄州出台法令,鼓励大学教授参与或创办公司。2002年,邓勋明夫妇拿出积蓄,成立了美国中西光电有限公司,从事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与生产。期间受到经济衰退的影响,但通过调整方向,公司起步还算顺利。此后,邓勋明手拿数十份商业计划书,“看到风投就塞一份”。2007年,中西光电独资注册成立的子公司——美国迅力光能公司获得第一笔风投700万美元,用于建设世界首条3英尺宽的卷对卷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示范线。2008年,公司获得新一轮风投3300万美元,用于制造25兆瓦的商业化生产线。2009年,他的首批产品点亮了纽约时代广场中心第一个100%太阳能广告牌,邓勋明夫妇被《福布斯(中国版)》评为2009年度中国科技先锋。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有点出息了,也该为祖国做点事情,这是人之常情。”新能源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是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引擎。发展光伏发电系统,带动光伏制造产业,是国内优质内循环经济的发力点。更何况中国是一片无与伦比的创新热土。“江苏在光伏制造行业发展态势非常强劲,很多江苏光伏企业在美国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上市。”2008年,邓勋明决定在昆山建设柔性太阳能组件制造基地。在江苏,太阳能电池行业的产业链非常完善,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物流和较低的人力成本,“在昆山建设一条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成本只有美国的一半。” 邓勋明说。

  2012年他的昆山团队申请到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研制和优化制造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卷对卷真空镀膜设备,2014年获评江苏省双创团队。

  “国内节奏更快、竞争更激烈,这对我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邓勋明这样评价国内同行:在制造技术上下了很大功夫,10年内就将光伏组件的制造成本缩减到最初的十分之一,相当了不起。下一步整个产业面临的是技术突破,核心是提高光电转换效率。提高光能转化效率的主要方法,需要高端真空镀膜设备,“前两年,国内市场上90%的背钝化电池设备源自欧洲,成为制约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这瓶颈必须打破。”

  2015年起,邓勋明带着团队专注于镀膜设备的研发。今年7月,我国首台高效PERC太阳能电池“二合一”PECVD量产设备问世,每小时可完成4000个156毫米硅片的PERC镀膜,预计可帮助用户将量产太阳能电池的转化率提高到22%,产能大大超过欧美PERC电池量产设备,从成本到质量都拥有极大优势。

  向记者说到这里,邓勋明语气里满是兴奋,“能够用所学知识与技术为国内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助力,我很自豪!”

  邓勋明的双创之路似乎是一帆风顺,其实不然。很多次,他有过挫败感,但是青年时代树立的信念从不曾动摇——“清洁能源能够造福人类、保护地球,光伏电池始终会是蓝海产业。”这信念让他从芝大毕业37年来能够百折不挠。

  本报实习生 王镥佳 本报记者 董 晨

  徐炎华,专啃硬骨头的“三废克星”

  国庆长假刚结束,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徐炎华就赶到新疆玛纳斯县。当地的浆粕化纤企业,生产过程中容易产生“臭鸡蛋式”的恶臭,给居民带来严重困扰。前几年,该县在全国多地寻求良方,一次次失望而归,后来慕名找到了徐炎华的“化工环保”团队,半年来,徐炎华带领团队攻关,有效消除了恶臭,此次前去是进行项目验收。徐炎华说,“化工是重要的支柱产业,解决行业发展中的污染难题,支撑化工行业的绿色发展,我们责无旁贷!”

  采访徐炎华很不容易,因为他实在太忙,要带领团队搞科研,要四处奔走治理污染。他是南工大环境学院院长、国家“煤化工”专家组成员,兼任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煤炭清洁转化节水减排工程实验室主任、江苏省化工污染控制与事故应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环境保护工业VOCs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主任。这些年来,他牵头组建南工环境团队,专门解决化工行业的环保疑难问题。“我本、硕阶段在南京化工学院学化工,博士阶段在日本鹿儿岛大学学环保,现在从事‘化工环保’,紧盯化工行业‘三废’治理、污染事故应急等关键技术难题。”说起自己的工作,徐炎华感觉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系统工程”。

  生产过程中的“三废”达标排放,一直是老大难问题。化工企业产生的废水,难氧化、难降解,现有的通用处理技术难以达到排放要求。“解铃还须系铃人,化工问题的治理还需要采用化工的方法。”徐炎华团队自主研发成功的多元协同催化氧化先进技术能够高效催化降解废水中的毒性物质,大大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神华煤制油公司世界首套百万吨煤制油(直接液化)装置产生的大量高浓污水,因为含有大量酚类、杂环类物质,导致污水系统难以有效运行,国内外几十家水处理公司束手无策。徐炎华团队与煤制油公司紧密合作,经过小试中试,不仅彻底消除污染,而且实现了高达98%的中水回用率,吨油水耗也降低了40%,创建了全国煤化工行业第一个高浓污水近零排放示范工程。该技术在中石化南化公司、五粮液集团、常熟氟化工园等几十个园区和企业的污水强化处理升级改造中推广应用。

  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无组织排放的恶臭气体容易引发扰民事件,是行业发展的“顽疾”,现有技术普遍存在处理效果不理想、运行成本高及装置安全性差等问题。徐炎华团队研发了先进的“分子裂解”技术,通过独特的自激发强化光电协同耦合三相催化氧化,能够高效率、低成本消除恶臭污染,对企业普遍存在的大量无组织排放的浓度低、嗅阈值低的恶臭气体,效果尤其显著。

  南京化工园一家生产蛋氨酸的大型合资企业,市场效益很好,但由于蛋氨酸嗅阈值极低,容易引发异味扰民,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难题,也是园区管理的难点。徐炎华团队接受园区的委托攻克难题,把法方代表请进实验室,当面针对废气开展了小试实验研究,经过分子裂解装置处理后的气体没了异味。但法方专家表示难以置信,因为他们在法国一直没有找到解决之道。徐炎华团队又进一步开展现场中试,在中试结果与数据面前,法国人终于翘起了大拇指!

  目前,该技术不仅成功应用于国内许多园区和企业,创建了数十处典型示范工程,而且积极走出国门,服务“一带一路”。

  科学研究离不开团队,离不开合作。徐炎华始终坚持走校内学科交叉融合和校外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之路,携手化工、材料、生物等相关学科的技术力量,并与中国化学、神华国节能公司、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南京化工园、中石化南化公司等几十家单位共建技术研发平台,瞄准行业重大关键技术需求开展联合攻关。

  徐炎华的理念是,“化工不等于污染,化工可以是绿色的”,只要选用先进有效的技术,化工生产和环境污染这对矛盾可以化解。采用先进“化工环保”技术,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消除污染顽疾,还能让企业在治污过程中新增效益。他举例说,氯化工艺生产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废盐酸,废酸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容易给环境造成危害。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成功新型“分子捕获”技术,成功应用于中石化南化公司氯化苯废气处理,不仅从源头上彻底根治废酸问题,尾气VOCs也减排98%以上,有机物还能循环利用,显著减少产品单耗,提升企业利润。

  徐炎华提出环境管理“教、帮、服”三字经。南工环境与江苏省环保厅携手组织了数十期全省化工园区环保专项培训、全省社会环境检测培训、全省化工企业“三废”处理技能专项培训,上万人接受培训,切实提升一大批园区和企业政策、法规水平以及自身治污能力。环保部“全国化工园区污染整治培训基地”因此落户南工大。

  熟悉徐炎华的人都觉得他有种“啃硬骨头”的精神。十多年来,他一直带领团队围绕行业难题,积极推行、大力发展污染源头控制、末端强化处理、“三废联治”、整体节水减排等先进理念和技术,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重点科技项目,形成了多个自主创新成果,解决了许多疑难环境问题,创建了一批具有重要社会影响的科技示范工程,人送外号“三废克星”。 本报记者 贾梦雨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