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参事 > 最新推荐 > 正文
打造品质新生活,注解江苏“质感美”
2020-09-15 09:57:00  作者:叶南客 何 淼  来源:新华日报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就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指示。作为全国唯一的美丽宜居城市试点省,江苏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以“美得有形态、有韵味、有温度、有质感”系统推进美丽江苏建设,打造美丽中国现实样板。其中,“美得有质感”是从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出发对“美丽江苏”建设提出的品质诉求,是将“人民城市为人民”转化为江苏实践的理念支撑,其落脚点在于以品质生活的打造增强江苏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居民生活提品位:

展现“质感美”的初心本色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最高原则。对于江苏而言,“美得有质感”必须以筑牢美好生活的幸福基础为首要任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位生活的追求。

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合理增长,让品位生活可支撑。要继续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推广城市“硅巷”经验,引导江苏居民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发展共享经济、在线经济、夜间经济,通过政策强化服务供给助推多元经济业态的形成,为居民创业提供更多机遇。出台江苏省促进灵活就业的扶持与促进政策,建立省级层面互联网灵活就业平台,保障灵活就业群体的劳动者权益,增加居民就业和收入。

深入推进美丽人居环境建设,让品位生活可感知。要持续推进森林城市、森林乡村建设,不断提高全省“城市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覆盖率、乡村绿化覆盖率。推进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照明、海绵城市、地下空间复合利用的综合示范,以美丽街区、美丽社区、美丽庭院、美丽阳台、美丽天际线建设为契机,推广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良好的生态道德。打造省域特色风貌片,提升城乡空间品质,推动城市更新中的文化复兴,构建“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人居环境。

努力提升社会发展的安全韧性,让品位生活可依托。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打造“平安江苏”升级版,探索网络社会安全风险的治理新模式。全面提升江苏应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灾能力、安全风险管控与综合监管能力与公共卫生应急保障能力,为品位生活保驾护航。

游购娱学塑品牌:

打磨“质感美”的独特成色

2019年,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6.1%,进入联合国划分的20%至30%的富足区间,这意味着江苏居民更有能力进行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高层次消费。必须以高度的品牌意识解决文化消费的“精不精、好不好”问题,以高品质文化消费赋能高品质生活。

打造全域旅游品牌,构建主客共享新模式。要凸显水韵江苏、吴韵汉风的本土魅力,以长江文化、运河文化、丝路文化等文化优势为基础打造一批全域旅游项目,做到“处处皆景点,时时可旅游”。依托江苏省旅游风情小镇的建设,实现旅游在社区和经济领域的全面铺展,推动景城一体、主客共享。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旅游衍生品创意化、旅游演艺精品化,拓展旅游消费链。

打造夜间消费品牌,满足美好生活新需求。要积极构建区别于日间消费的新概念文娱消费场景,开展夜间消费试点工作,推动省内各市打造一批能够代表地方形象的地标性夜间消费区,培育夜场影院、夜场剧场、夜场书店、夜场博物馆等特色品牌,以“愈夜愈美丽”点亮夜间美好生活。建立江苏省级夜间经济评价指数,精准评估江苏夜间消费的居民需求与供给水平。

打造文教融合品牌,嵌入教育消费新布局。要把握成长性教育消费不断增长的趋势,发挥江苏作为教育大省、文化大省的资源优势,积极推动文化与教育深度融合,培育在线教育、营地教育、游学研学等领域的头部品牌教育机构。迎合居民终身学习需求,开通江苏居民终身学习“云课堂”,推动各市优化组合教育培训、打造品牌项目,为每一个江苏人提供更加精细化的学习服务。

公共服务拓品系:

诠释“质感美”的民本底色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公共服务构成“质感生活”的重要保障。江苏必须以无死角、高质量、全覆盖的公共服务品类的拓展,实现“质感美”向居民的有效传递。

实现公共服务品系的动态拓展。一方面要瞄准服务品类“够不够”的问题,从建设美丽江苏的决策部署出发,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任务出发,对江苏基本公共服务的范畴、内容进行动态拓展完善,将更多与居民密切相关的基本民生、底线民生、热点民生问题纳入到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范围,将心理健康服务、再生育技术服务、文化配送服务、孤儿养育保障、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等项目列入“十四五”时期江苏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另一方面,要实现从兜底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向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非基本公共服务”拓展,在婴幼儿照护、城乡社区助餐、家政服务、互联网医疗等领域鼓励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

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的能级提升。要对标世界发达地区,打造满足新社会条件和技术发展下“升级换代”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便捷性、可及性与智能化水平。关注江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与“二孩潮”的影响,打造银发友好、儿童友好的公共服务设施。

实现公共服务资源的精细配置。要打造江苏的“15分钟服务圈”,将其作为城乡公共服务配置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将特定区域居民的“一般”与“特色”需求作为“15分钟服务圈”的配置依据,解决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本土文化育品格:

淬炼“质感美”的时代亮色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优秀的城市品格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沁润居民,涵养城市。从这个层面而言,由每一个江苏人所承载的、内嵌于区域深处的江苏品格,将为居民品质生活带来由内而外的质感,为高质量建设美丽江苏提供深层次文化动力。

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以“人品”显“城品”。要实现江苏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炼出融入现代社会形态的新内容,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文化精品,为居民提供健康、持续、积极的精神指引和文化滋养。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实现江苏居民道德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持续提高。要涵养新时代江苏文明新风尚,推动省内各市制定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让文明成为江苏居民的行为自觉与生活方式。

淬炼新时代江苏品格,以“城品”润“人品”。要在传承和发展中实现江苏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打造一批能够代表江苏的文化标识,守住千年文脉孕育的地方品格。融通“三创三先”“四千四万”的江苏精神与“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以更加自信自豪的姿态、积极主动的态度、鲜活生动的方式总结提炼出新时代的江苏品格。推动新时代江苏品格内化为当代江苏人的共同价值观,转化为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推动美丽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务实行动。

(作者分别为创新型城市研究院首席专家,江苏文化强省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南京市社科院文化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韦轶婷